全球氣候變暖
能給海洋帶來哪些災害全球氣候變暖給海洋帶來的災害將是多個方麵的:
海平麵上升對廣大沿海地帶造成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其一,可導致南極冰原、高緯度地區的冰川以及海上冰山融化,致使全球海平麵上升。有人預測,目前南極洲的儲冰總量約2,450萬立方千米,其儲冰若全部融化可使全球的海平麵上升67米;格陵蘭的冰川總體積約260萬立方千米,其儲冰若全部融化可使全球的海平麵上升7米;若全球所有冰原、冰川、冰山全都融化,有可能使全球海平麵上升76米。雖然,冰川消融後陸地的負載減輕,大陸有可能上升,海洋則因負荷增大可能導致海底下沉,因而海平麵的上升幅度有可能不會這樣大,但海平麵的上升幅度即使隻有十幾米或者幾十米,對廣大沿海地帶造成的後果也將是災難性的。
其二,可導致海洋水溫升高。由於熱帶氣旋形成的能量主要是來自海水中積蓄的熱能,海洋水溫的上升有可能導致颶風發生的頻率增大,強度增強。有人曾用計算機進行過模擬演算,海水的溫度每升高1℃,則颶風的風速將可能增加5%~12%,而颶風的風速每增加16千米/小時,對沿岸的破壞力將增大1倍。
其三,增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發生頻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被認為是導致全球大麵積氣候異常的罪魁禍首,其發生頻率的增加,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現更多、更大的災荒。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導致全球氣候異常的“厄爾尼諾”現象,是由東南太平洋上一股強大的偶發性異常海流引發的。自有記錄以來,該現象大約每12年左右出現一次。但是,進入20世紀後期其出現頻率有增加的趨勢。“厄爾尼諾”現象引發幹旱,引發“厄爾尼諾”的原因是,某些年份在東南太平洋海麵會出現大麵積水溫異常升高的現象,該暖水團常沿著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魯和厄瓜多爾一帶沿海南下,取代在這一海域正常活動的秘魯寒流,致使該海域的水溫也大範圍地異常升高。該異常現象的出現可破壞海洋與大氣的正常平衡,導致全球性氣候異常,甚至誘發大範圍的災害性天氣發生。由於該現象多生成於聖誕節前後,好似聖誕節誕生的嬰兒,因而人們用西班牙語中Elnino(意為“聖嬰”)為其命名,音譯為“厄爾尼諾”。引發“厄爾尼諾”現象的異常海流是怎樣生成的,其原因至今未明。科學家曾有過多種不同的推測:有人認為太平洋上的強赤道風是引發該現象的主要環境因素;有人認為太平洋上信風減弱,導致赤道暖水層東移南下,是引發該現象的直接原因;我國部分學者還提出了“厄爾尼諾”現象的生成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的假說。
“拉尼娜”引起的雪災
“厄爾尼諾”現象最早是由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發現的。在20世紀的100年中,全球共發生過17次由“厄爾尼諾”引發的大規模災害性氣候,每次的持續時間短則數月,長則1~2年。其中發生於1982~1983年的那次“厄爾尼諾”是對全球氣候影響最嚴重的一次,不僅強度大,影響範圍廣,造成的災害嚴重,而且其持續時間長達2年之久。
“拉尼娜(Lanina)”為西班牙語“小女孩”的意思,是一種與“厄爾尼諾”的生成原因和影響特征都相反的一種災害性氣候異常現象,因而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經常與“厄爾尼諾”交替出現,但其發生頻率和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程度一般都不如“厄爾尼諾”強。“拉尼娜”的起因是: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低溫,當表層水溫比常年值偏低0.5℃以上並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時,即可能引發“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出現時,常造成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印度、非洲南部等地區多暴雨,而太平洋中東部、赤道兩邊的非洲國家、阿根廷等地區多旱災。2006年初,菲律賓等地的持續暴雨及其所引發的泥石流災害,曾造成菲律賓萊特省數千人死亡或失蹤。這次事件被認為是由“拉尼娜”引發的氣候災害所造成的。
熱帶氣旋、台風、“台風眼”與風暴潮在南北緯23.5°之間的赤道低氣壓區及其附近海域,海水經常被強烈的陽光直射,蒸發量非常大,當海麵的水溫上升到26℃~27℃以上時,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上升氣流。該氣流含有大量的水蒸氣,在上升過程中會凝結而形成暴雨,同時水蒸氣在凝結過程中還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台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