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氣流形成過程中由於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可成為一股旋轉上升的氣流,氣流的旋轉方向在北半球為逆時針方向,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這種強大的旋轉上升氣流被稱為熱帶氣旋。由於地球在自轉過程中保持一定偏轉角,熱帶氣旋的生成範圍有時可擴大至南北緯30℃之間的熱帶和副熱帶海域。緯度更高的海域因為沒有高溫海水為其提供足夠的能量,所形成的上升氣流一般都不夠強大,也難以長時間地維持,很難形成熱帶氣旋。而南北緯5°之間的赤道海域,雖然水溫很高,但因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較小,熱帶氣旋也很難形成。
熱帶氣旋形成後,大多以每小時十幾千米至幾十千米的速度在海上緩慢移動。氣旋周圍除攜有狂風外,經常還伴有暴雨或大暴雨,同時由狂風掀起的巨浪,可引發沿海的風暴潮,給海上航行的船隻以及沿海港口設施和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熱帶氣旋的等級
我國氣象局自1989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準,是根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颶風來襲風力,將其分為4個級別:氣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為7級、風速不超過34海裏/小時(62千米/小時或17.1米/秒)時,稱為熱帶低壓;中心附近風力8~9級、風速34~47海裏/小時(63~88千米/小時或17.2~24.4米/秒)時,稱為熱帶風暴;中心附近風力10~11級、風速48~63海裏/小時(89~118千米/小時或24.5~32.6米/秒)時,稱為強熱帶風暴;中心附近風力達到12級或12級以上、風速≥64海裏/小時(≥119千米/小時或≥32.7米/秒)時,稱為台風。台風是我國及東南亞地區人民對12級及其以上強熱帶氣旋的稱呼,在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區被稱為颶風,在印度洋沿岸則稱為旋風。
全球每年形成的強熱帶氣旋數平均約45個左右,比較集中地發生在西北太平洋、東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南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澳大利亞西北海區等8個海域,其中在西北太平洋菲律賓以東的洋麵的生成概率最高,平均每年約18.5個。
台風的等級
1971年美國工程師薩菲爾和國際颶風研究中心主任辛普森博士根據颶風的中心氣壓、中心附近風速以及可引發的湧浪高度等特征,將颶風再分為5個不同的等級。
台風具有極強的破壞力“台風眼”
熱帶氣旋的中心區為氣流急劇上升的低氣壓區,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台風眼”。“台風眼”內的風力不像其外圍那樣強,也不常出現暴雨,“台風眼”的周圍才是風速最大的狂風暴雨區。再向外,則風速又逐漸減弱。氣旋中心的氣壓越低則風暴越強。
風暴潮
風暴潮也稱氣象海嘯或風暴增水,是指由台風、強氣旋、氣壓驟變等原因而引發的海平麵異常變化。該變化若恰逢大潮汛期,會使局部沿海地區顯著增水,導致海水暴漲,結果會給沿海地區的港口設施和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風暴潮的形成原因為:強氣旋中心的低氣壓可導致海平麵局部突起,該突起部分在強風的持續作用下波浪將不斷增高,由此而形成的大浪傳播至沿海淺水域後可變成滔天巨浪,引起海水暴漲,形成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風暴潮。據記載,風暴潮造成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的風暴潮在孟加拉國曾發生過3次,印度、日本各發生過1次,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也曾發生過1次。1970年11月12日發生在孟加拉國吉大港一帶的風暴潮,海水驟漲高度達6米,造成20萬人死亡,100萬人流離失所。
海龍卷
海龍卷即發生在海上的龍卷風,是由一股偶爾生成於海上的柱狀氣旋形成的。該氣旋海龍卷勢力強大,下起海麵,上接雲層,風速可達80~160千米/小時。由於其旋轉強烈,中心氣壓非常低,因而可將氣旋中心的空氣、水蒸氣甚至少量海水都一起帶向高空,形成一條下接海麵、上接低垂烏雲、顏色昏暗、在海上緩緩移動的柱狀氣旋,人們常將其稱為“海龍卷”,沿海居民也稱其為“龍吸水”。海龍卷的中心氣壓低、旋轉力強、風速大(最大風速可超過100米/秒,甚至高達200米/秒,而12級台風的風速也隻有33米/秒),因而能對航行中的船舶等造成極大的危害。但其氣旋範圍通常隻有數十米至上百米,持續時間一般也隻有幾十分鍾,至多也不過數小時,因而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遠不像台風那樣嚴重。全球每年可形成“海龍卷”近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