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鯨海牛
海牛類與鯨類一樣,也隻能長年在水中生活。其前肢也為鰭狀,後肢也變為扁平的尾鰭,但尾鰭多為團扇形,軀幹部無背鰭。海牛類是海洋哺乳動物中唯一的草食性一族,海牛有些種類可進入河口,在淡水中生活,主要種類有加州海牛、儒艮等。被人們稱為“美人魚”的,就是海牛中的某些種類。
鰭腳類
鰭腳類大部分時間在水中生活,但繁殖、換毛、休息時可離開水到陸上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它們的四肢也變為鰭狀,但大多仍保留著趾和爪的痕跡。鰭腳類又可分為海獅、海象、海豹3個類別。其中,海獅類後肢尚未完全退化,在陸上仍可以用四肢爬行。海象僅有一種,主要生活在北極海域,海獅海豹海象後肢也可以向前彎曲,可用四肢爬行。海豹類的後肢已退化變小,不能向前彎曲,僅可起到協助遊泳的作用,海豹在陸上爬行主要依靠前肢。海豹多生活在比較寒冷的高緯度海域,在已知的17種海豹中,僅有1種生活在暖水域,其餘16種均生活在冷水或冷溫性海域中。
象海豹是鰭腳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雄性象海豹的體長可達5~6米,體重超過3噸。象海豹的最大特征是成年雄性象海豹都有一個下垂的大鼻子。象海豹的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水中,通常每年隻上岸兩次,繁殖和換毛各上岸一次。我國海域隻有斑海豹、環海豹和髯海豹。斑海豹每年的冬春季都會從太平洋北部的寒冷海域遊到我國遼東半島和渤海海峽水域的岸邊及浮冰上繁殖產仔。環海豹和髯海豹有時也會遊到我國海域。
海獅、海狗、海豹、海象外形有什麼區別海獅、海狗、海豹、海象都屬於海洋哺乳動物中的鰭腳類,其外形上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個像獸類一樣的頭,體外都生有短而濃密的毛,但身體卻變得像魚一樣細長,四肢也變成近似於鰭狀。四者在外形上的主要區別是:
海獅與海狗的頭上都生有一對不大的外耳廓,後肢可以向前彎曲,在陸上可用四肢爬行。四肢上都不生毛,前肢趾上的爪退化,僅後肢的部分趾上生有爪。北海獅是海獅中比較常見的種類,在動物園和海獸表演場中經常可以看到。海狗又稱海熊,外形與海獅基本相似,但體型略小些,主要種類有北方海狗、阿拉斯加海狗、加拉帕戈斯海狗、澳大利亞海狗、南極海狗等。海狗在我國十分罕見,即使是在動物園中也很少能見到。
海獅(上)和海豹(下)
海象和海豹的頭上均無外耳廓,僅保留外耳孔,四肢上都被覆毛,前後肢的趾上都生有爪。海豹的後肢退化程度較高,短小且不能向前彎曲,但仍保留著後肢的基本形狀。海豹在陸上爬行時隻能依靠前肢,後肢僅起著協助遊泳的作用。而海象的後肢還可以向前彎曲,協助爬行。此外,成年雄性海象的口部還生有一對近1米的長牙。
海洋鼬類
海洋鼬類僅有海獺一類,常見種類為海獺和海洋獺。在海洋哺乳動物中其體型最小,外形上仍保持著陸地小獸類的形態特征,四肢發達,僅趾間生蹼,尾部變為扁平的槳狀,利於遊泳。海獺類的最大特點是無論休息還是進食總喜歡腹部向上仰臥在水麵。海洋鼬類因皮毛質量優良,曾被人類大量捕殺,目前數量已非常稀少,因而被列為珍稀保護動物。
海獺海洋植物與食物鏈
生活於海洋中的植物通常被稱為藻類。由於海洋中的生態環境與陸地上的環境大不一樣,因而生活在海洋中的植物與陸生植物差別非常大。例如,陸地上的植物絕大多數都為多細胞生物,多數種類都有根、莖、葉之分,成熟後開花、結籽,依靠種子進行繁殖。而海洋中的植物中單細胞種類占80%以上,即使是比較高等的種類,大多也沒有根、莖、葉之分,多數種類都是靠細胞分裂或者由孢子進行繁殖。
深海中的海洋植物
地球上的生物據估計有1,000萬種,目前已被記錄到的大約200萬種。其中,植物約50萬種,動物則超過100萬種,而生活在海洋中的植物大約隻有2萬種。海洋植物雖然種類不如陸地上的植物多,但其個體數量卻遠遠超過陸生植物。海洋植物的進化程度大都比陸生植物低,在2萬種海洋植物中,絕大多數種類都屬於比較低等的單細胞生物,比較高等的種類還不到100種。
在植物係統分類學中,藻類被分為綠藻、褐藻、紅藻、矽藻、金藻、黃藻、甲藻、藍藻共8個門類,但人們習慣上常將藻類分為微藻類和大型藻類兩大類。微藻類大多都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大小一般都不足1毫米,少數種類是由幾個細胞組成的群體,但組成群體的各個細胞相互獨立,細胞之間沒有分工,脫離群體後各自仍可以獨立生活。微藻類的繁殖方式為無性繁殖,依靠細胞分裂法進行繁殖。大型藻類中有些種類,如裙帶菜、馬尾藻等,從外觀上看似乎有根、莖、葉,但實際上它們的各部分在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上並沒有明顯的分化,與陸生植物的根、莖、葉分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而隻能被稱為葉狀體。海洋植物中隻有極少數種類與陸地上的高等植物有些相似,如大葉藻、蝦形藻等,它們已開始有根、莖、葉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