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海帶(昆布)就是海味的一種,也是沿海地區及高麗扶桑與中原朝廷進貢貿易的珍物。新中國成立前海帶主要依賴於進口,日常見到的海帶也稱日本海帶,原產於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的太平洋海域,本世紀20年代來到中國。從5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和兄弟單位科學家創造了“海帶夏苗育法”和“陶罐施肥法”,解決了海帶南移栽培的關鍵問題,培育了高產、高碘新品種,使中國的海帶年產量由1952年的62噸鮮品提高到現在的約60萬噸幹品(1噸幹品約合6噸鮮品),占世界海藻總產量的一半。
此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通過對南方海域水、肥條件的分析,采取合理方法,在中國長江以南沿海栽培海帶成功,使我國的海帶年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這就是海帶的南移栽培。通過連續自交、雜交、X 射線誘變等傳統育種手段,科學家們培育了一係列高產、高碘、耐高溫、早熟的海帶新品係,推動了海帶栽培業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海藻栽培大國”的地位。
海帶的生活史有明顯的世代交替。孢子體成熟時,在帶片的兩麵產生單室的遊動孢子囊,遊動孢子囊叢生呈棒狀,中間夾著長的細胞,叫隔絲(或叫側絲),隔絲尖端有透明的膠質冠,帶片上生長遊動孢子囊的區域為深褐色,孢子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及多次普通分裂,產生很多單倍側生雙鞭毛的同型遊動孢子。遊動孢子為梨形,兩條側生鞭毛不等長,北方海帶的孢子多在9~10月間成熟,10月底到11月間放出大量孢子,同型的遊動孢子在生理上是不同的孢子落地後立即萌發為雌,雄配子體,雄配子體是十幾個至幾十個細胞組成分枝的絲狀體,其上的精子囊由1個細胞形成,產生1枚側生雙鞭毛的精子,構造和遊動孢子相似,雌配子體是由少數較大的細胞組成,分枝也很少,在2~4個細胞時,枝端即產生單細胞的卵囊,內有1枚卵,成熟時卵排出,附著於卵囊頂端,卵在母體外受精,形成二倍的合子,合子不離母體,幾日後即萌發為新的海帶,次年6月在適宜的條件下,可長至1.3~1.7米,海帶的孢子體和配子體之間差別很大,孢子體大而有組織的分化,配子體隻有十幾個細胞組成,這樣的生活史稱為異形世代交替。
海帶在自然情況下生長期是2年,在人工筏式條件下養殖的是1年。第一年秋天采苗,第二年3~4月間,生長速度達到最高峰,藻體長達2~3米,秋季水溫下降至21℃以下時,帶片產生大量的孢子囊群,於10~11月間放散大量孢子,此後如不收割,藻體即死亡,藻體隻能生活13~14個月。
海帶的作用及生存特點
海帶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無機鹽、碘、甘露醇、尼克酸性物質,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本草綱目》說其能“治水病。癭瘤,功用海藻”。《醫林纂要》指出它能“補心行水,消滯,消癭瘤結核,功寒瘕疝,治腳氣水腫”。常吃海帶能補血潤脾,醫治或防止甲狀腺腫大,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癩皮病及肝髒疾病。還具有化痰、利水泄熱的功效。從海帶中提取的甘露醇,是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腦炎、急性青光眼等病的急救藥。海帶中含有60%的岩藻多糖,是一種較好的食物纖維素,它能減緩放射性元素鍶被腸道吸收,並將鍶排出體外。糖尿病人食用海帶後,能延緩胃排空與通過小腸的時間,這樣即使在胰島素分泌量減少的情況下,血糖含量也不會上升,達到治療糖尿病的作用。同樣,用以治療肥胖病,海帶既可減免胃的饑餓感,又能從中吸收多種氨基酸與礦物質,因此是理想的飽腹劑。所以,海帶在日本被稱為“美容保健食品”。另外,海帶澱粉對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也有一定作用。所以,海帶近年來被人們稱為“健康食品”和“長壽菜”。海帶具有很高的食療價值。根據分析,每500克幹海帶中含有蛋白質41克、脂肪0.5克、無機鹽645克,維生素(除維生素C 之外)與菠菜、油菜相近,而糖、鈣、鐵的含量超過菠菜、油菜幾倍至幾十倍。海帶還含有大部分人體所需的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