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探尋火星生命(1 / 1)

對地外生命的探索是當代科技的重大問題。根據對地球生命的產生和發展研究,科學家找到了生命產生和存在的3個要素:有機物、水和溫度。有機物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溫度提供生命活動的能量,水是生化反應必須的介質和內外的環境。自從20世紀60年代發現星際有機分子到現在,我們已經在星際空間、流星、彗星上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有機分子,從簡單的甲烷到複雜的氨基酸。可以認為,有機物在我們周圍的宇宙空間中是很多的,足以滿足產生生命的需要。據此,有的科學家甚至提出地球生命起源於地球之外的觀點,比如,有人推測地球上的早期生命是彗星帶到地球上來的;溫度也不成問題,銀河係約有1500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恒星周圍的地帶都沐浴在恒星溫暖的光芒裏;三個條件中最不容易滿足的是水,隻要找到水,我們就有相當大的把握斷定,尋找生命存在。特別在太陽係裏麵,尋找生命的首要任務是找到水,有水就有可能找到生命。

火星是太陽係第四顆行星,一個世紀以來,火星一直是人類視線的焦點。因為火星是太陽係中最像地球的行星。火星的直徑約6750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2多一點點,把它和地球並排放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個乒乓球放在一個大蘋果旁邊一樣。它的質量隻有地球的1/10。火星上每年有687天,每天有24.5小時。像地球一樣,它也有南、北極的“冰帽”(極冠),也有春、夏、秋、冬。當然,由於它離太陽比地球遠1.5倍,所以,在它的赤道上,中午最熱時隻有-21℃,而在兩極半夜最冷時可達-103℃。從宇宙角度來看,它和地球之間的這點差異可以算作微乎其微。無怪乎科學家都把發現地外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火星上。

要在火星上尋找生命,首要的任務也是找水。但是,火星的引力太小,幾乎拉不住空氣,火星上的大氣非常稀薄,其密度大約和地球上30~40千米高空的一樣。所以,火星表麵保存不住液態水,它們會很快蒸發掉。從火星傳回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火星表麵荒蕪而淒涼、遍地是紅色的細沙和礫石。狂風起時沙塵滿天,甚至遮蔽了整個星球。從1997年起,人類開始重返火星,宇宙飛船給我們發回來了豐富的資料,使我們對火星的認識和了解進了一大步。但是,真正給我們帶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的,是美國的“奧德賽”火星探測器。它於2001年4月7日發射升空,同年10月23日深夜進行環繞火星軌道。

“奧德賽”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找水。它攜帶了高能中子探測器和中子分光儀,其功能是詳細探測火星的近地表層,確定火星地表以下2米內的含水區域。高能中子探測器能夠探索測出火星地表中子流的動能差別,並且捕捉到中子釋放出的熱能,進而判斷水的存在。

2002年3月,“奧德賽”探測器發現,從冰冷的火星南極綿延至南半球緯度60°處、從冰冷的火星北極至北緯50°之間,甚至北緯30度附近都有水的分布,盡管這些水分隻覆蓋了很少的火星表麵。科學家發現,火星上的水呈固態,這冰凍水在火星地表以下1~2米、甚至更深的地方,其厚度超過1米。與火星南半球的冰凍水相比,其北半球的冰凍水更厚,分布更廣。

火星上發現大麵積水的分布,是近年來火星控測的最大收獲。它告訴我們,火星很可能有生命存在,這是最鼓舞人心的。其次,它預示著今後人們到火星上去探險,可以不用從地球上帶水去,這將大大減輕飛船的重量,節省大量的能源。火星水以固態存在於地表之下,也解開了長期以來困擾科學家的一個難題:火星上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又流到哪兒去了?研究表明,大洪水是火山爆發,隨岩漿噴發出大量的水分,加上熔岩的熱量又使大量地表的固態水融化而形成的。這些水分一部分蒸發散失到太空裏,另一部分通過疏鬆的火星表麵滲入地下,又重新凍結並存儲起來。

這樣看來,賴以生存的水源在火星上確實存在過,火星生命的存在不僅僅隻是科學幻想而已,一切都還有待於科學家的探索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