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最典型的特征是環形山。月球上有數以百萬計的環形山,大多數都是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擊形成的。這些碰撞大部分發生在很久以前。還有一些碰撞現在仍在發生。月球沒有大氣保護,所以這些物體以幾十千米/秒的速度無阻力的撞到月球表麵上。許多環形山都能用小型望遠鏡觀察。環形山有很小的,也有直徑160千米的很大的。一些環形山的邊緣有6100米高。
月球上有許多小坑,小的坑裏有更小的坑……一直到無窮多個。如果我們要數月球上到底有多少個不同大小的坑,我們能找到少量的大坑,但是我們能找到很多的小坑。原因是在宇宙空間裏小體積的物體比大體積的物體多的多。另一個原因是不同大小坑是怎麼形成的。簡而言之,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形成的是當流星或其他物體撞擊月麵形成的初始坑。當撞擊發生的時候,月球上的小塊岩石被砸向初始坑的各個方向。這些小塊的物體再次撞擊月麵,形成第二次的撞擊坑。碎片再次被拋出去,重複前麵的過程就形成了更小的坑……像第穀和哥白尼這樣的月球坑放射明亮的光線,遠到幾百千米長,就像是輪子。這種裝飾性的效果是月球坑形成的時候被拋出去的淺顏色的物質造成的。放光的坑是新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因為月球晝夜的溫差,和月麵的擴張和收縮而逐漸消失。
研究月球特征能幫助我們判斷它們相關的年齡。一些環形山有尖銳的,明顯的輪廓。其他一些則呈現出破碎的輪廓,前者是新形成的,而後者顯示了流星碰撞時的信息,也能顯示因為晝夜巨大溫差而造成的固體擴張與收縮而導致的一種叫月球“侵蝕”的相關信息。有時候我們看到兩個環形山有些部分重疊在一起。一個環形山穿過了另一個的邊緣或者在另一個的內部,很明顯這個隕石坑是新形成的。
如果你有20/20的視力,你能裸眼分辨出月球的一個環形山。正如你所想的,你裸眼能看到的那個就是月球上最大的環形山,它叫格裏馬迪。它暗色的基底使它能在周圍淺色的環境中被分辨出來。如果你把一輪圓月想象成一個表盤,在9點方向月球的左邊緣你就能找到它。它看上去是一個小的暗的橢圓,但實際上它的直徑超過160千米。
地球經受的撞擊遠比月球多得多,然而隻有很少的隕石坑。因為具有更大的質量和體積,地球在它的一生中將比月球吸引更多的流星。然而月球看起來才是一個真正的隕石坑世界,而地球則不是。地球的氣候和地殼運動始終是使它變得平坦的方向努力,而月球則缺少這種力,所以它一直保持著它早年留下的傷疤。
月球也有範圍很大的山脈。月球有一些山脈,亞平寧山脈是其中最著名的幾個之一。它的一些山峰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不像地球,月球沒有盤狀構造也沒有風或雨的侵蝕,因此一旦山峰形成,除了碰撞造成的粉碎,高度一般都不會改變。
月球也有被稱為“海”、“峭壁”、“河”的特征。月海不是實際的水體,而是大範圍綿延數百千米的暗色的固化的互相連接的平滑的熔岩鏈。在別處,我們找到了數十千米高的峭壁和蜿蜒的叫做“河”的穀地。“河”可能是月球表麵下熔岩的通道塌陷造成的。
月球的表麵不同的區域呈現不同的亮度。即使是用眼鏡或裸眼看上月亮一眼,你也會發現月麵各個地方的亮度不是一樣的。月球某種程度上是雜色的。淺色區是月球上的高地。大多數這樣的區域都是多山的或遭受嚴重撞擊的地區。
月球也有暗區。月球上的黑暗地區形狀大多數都是圓形的,就是俗稱的“月海”。這個名字能回溯到早些時候,那時候平坦黑暗的外觀讓一些天文學家猜測它們可能是水體。今天我們意識到它們是從月球演化早期,從表麵下很深地方湧出、留向窪地的相當大的固化熔岩鏈。月海這個詞現在仍在使用,然而它們大多見於詩句,就像“平靜的海”、“雲海”。
是什麼造成了“月球人”的幻覺?淺色的高地區域和深色的熔岩鏈(月海)的相互影響創造了所謂的月球人。兩個月球的熔岩鏈,“平靜海”和“寧靜海”(太空人第一次在月球著陸的地方)構成了左眼,而“雨海”則構成了右眼。亞平寧山脈構成了鼻子,其他一些聚集在一起的鏈,其中包括“蒸汽海”彎曲成了人的小嘴。許多不同的文化把亮和暗的區域用其他的方式來解釋,於是就有了“嫦娥”、“月兔”,甚至是“月霧”的叫法。這些都使得月球看起來像一種宇宙的墨跡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