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伽利略的發現(1 / 1)

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研製了一架望遠鏡,這架望遠鏡的直徑不到3厘米,清晰度不高,但畢竟可以用來觀察天體。伽利略用這架望遠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瞄準月球。那時,正統的天文學宣稱,月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像水晶一樣光滑。然而,伽利略從望遠鏡裏望去,看到的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月球是一個表麵凹凸不平的球體!伽利略為自己的發現感到震驚。他在《星際使者》中描述所見到的情景:“新月之後四五天,當月球現出亮亮的尖角時,明暗兩部分之間的界線,完全不是完美球麵上那樣的圓滑。相反,分界線並不平整,也不規則,充滿鋸齒形。”

在明暗之間的界線附近,明亮的區域裏有些小黑塊,陰暗區域中則有些亮點,隨著界線移動,黑塊減少,亮的部分增加。這現象恰如在地球上,當太陽升空時,山峰照亮的部分增加,山穀陰暗的部分減少。顯然月球上有山!

月球上這些山峰和山穀,伽利略把它們描繪成“好似孔雀尾巴上的圓斑”,背著陽光的邊緣上有一道黑色帶,麵向陽光的那一邊則照得通明。這應是一些圓形的幽穀,四周圍繞著山脈,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環形山”。

伽利略從確定影子的長度開始,終於算出這些山的高度。他認為某些山高達7000米,超出當時已知的地球上任何山峰的高度。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卻有更高的山,因此月球表麵更加高低不平,他還在自己寫的書中繪了插圖。

那麼,既然月球表麵如此高低不平,為什麼它明亮部分的邊緣呈如此完美的圓形,而不是鋸齒狀呢?伽利略這樣回答:那是因為在明亮部分的邊緣上(我們永遠隻能見到月球的一個側麵)有許多山脈並列著,在我們看來,一條山脈的凹陷部分被另一條山脈的隆起部分填滿了,因而邊緣部分就呈現出圓形。這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從遠處看去,海麵似乎是平的,因為所有的波峰高度相同,遮掩了隔開它們的波穀。

現代望遠鏡發明後,天文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通過望遠鏡和光學分光鏡,人們不但認識到月球是與地球相似的天體,而且發現兩個天體的物質都是相同的。於是,許多人開始討論地球的多樣性問題,猜測其他天體是否具有像人一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