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煙四起——烽火通信
戰火驟起,強敵環伺;烽燧並舉,狼煙紛繞。在古代那個戰爭頻仍的年代裏,烽火傳信以通信最初原始的方式以扮演國家第一道安全屏障的角色,登上了曆史的舞台。在曆經滄桑的風化雨蝕中,它似乎向人們訴說著烽火歲月的如歌往事……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用至明清,相傳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也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烽火台是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之間傳遍千裏,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製勝的目的。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隻有觀望遠方的作用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裏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裏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烽火台通常選擇易於相互了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台子下麵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烽火台之間距離一般約為十裏。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是自從長城出現以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在某些地段,連線的烽火台建築甚至取代了長城城牆建築。
長城沿線的烽火台的建築與長城一樣,是“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為夯土打築,也有用土坯壘築;山區的多為石塊壘砌;中東部的自明代有用磚石壘砌或全磚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長城幹線上之外,一般分為三種: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外沿通道向遠處延伸,以監測敵人動向;另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內,與關隘、鎮所、郡縣相連,以便及時組織反擊作戰和堅壁清野;再一種在長城兩側(秦漢時有建在長城上的),以便於迅速調動全線戍邊守兵,起而迎敵。早期還有與都城相聯係的烽火台,以便盡快向朝廷報警。
烽火台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烽火台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台、牆台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有敵台的地方,敵台可充作傳遞烽火信息的墩台,沒有敵台也沒有適於點烽的牆台的地方,按傳烽路線必須建有烽火台。烽火台一般獨立構築,也有三、五個成犄角配置為烽堠群的。
2.舉蓬燃薪——古代蓬火製度
在古代,為了保證烽火製度的嚴格執行,漢代有一整套嚴密的製度。
20世紀70年代在居延烽燧遺址發掘中獲得的漢簡——《塞上蓬火品約》,把漢代建武初年長城的蓬火製度記錄得相當清楚。
當時的“蓬火品約”由都尉府一級的軍事機關發布,隻對所屬候官塞有約束力,品約因發布單位和發布時間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號和總的準則卻大體相同。警戒信號大致有六種,即:蓬(蓬草)、表(樹梢)、鼓、煙、苣火(用葦杆紮成的火炬)、積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舉蓬,製造狼煙;夜間舉火,積薪和鼓晝夜兼用;舉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為界限,凡不滿一千人隻烤一堆柴火;超過一千人烤兩堆柴火;如果一千人以上攻擊亭障時,就要放三堆薪火。除了堆積柴火外,還附帶有舉蓬、舉表、舉苣火的不同規定;並因敵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間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體的規定。如果匈奴人入塞圍困亭障,已來不及下亭障點柴火時,白天則舉亭上蓬或加一煙,夜間舉“離合苣火”。
“離合苣火”是處於“虜守亭障”的緊急而特殊情況下的一種特殊信號,就是幾把苣火一會兒分離,一會兒又合攏。如果被圍逼的亭障不能發出點燃柴火的信號,距離最近的另一座烽燧應按規定照常舉蓬燃薪,把信號準確傳遞出去。《塞上蓬火品約》還規定,如果發現所報的信號有誤,則應立即“下蓬滅火”,取消所發的信號,並寫成書麵報告,迅速傳報都尉府。如果天氣惡劣,或者亭燧相隔過遠,在“晝不見煙,夜不見火”的情況下,應立即將情況寫成書麵報告,用加急的傳遞方式報送上級。
有的漢簡還記錄了某烽燧的守備器物和生活用品,其中有報警物布蓬、布表、苣、積薪、鼓;建築器物椎,瞄準器械“深目”,防禦武器弩、槍、羊頭石等。並表明當時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長)管理的。候官統領候史,候史主管燧長,負有保管裝備,修葺建築物、管理“天田”,巡視檢查與及時彙報的職責,候官則要向都尉負責。
3.萬裏長城今猶在——世界上最大的烽火台
雄偉壯觀的萬裏長城,它橫穿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巔,總長度7300多公裏,始建於春秋戰國。它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它以悠久的曆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烽火台是萬裏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
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它東起遼東鴨綠江,西達甘肅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築,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全長7300公裏以上,號稱“萬裏長城”。其中從鴨綠江到山海關段,由於工程比較簡單,毀壞較為嚴重。山海關到嘉峪關段,工程較為堅固,保存也較完整,兩端兩個關城東西遙遙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