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英國、俄羅斯、丹麥鋪設的香港至上海、長崎至上海的水線,全長2237海裏。於1871年4月,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定,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麵,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沿揚子江、黃浦江鋪設到上海市內登陸,並在南京路12號設立報房。於1871年6月3日開始通報。這是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第一條電報水線和在上海租界設立的電報局。
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傑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了常用漢字6800多個,編成了第一部漢字電碼本,名為《電報新書》,後由我國的鄭觀應將它改編成為《中國電報新編》,這是中國最早的漢字電碼本。中國人最早研製的電報機華僑商人王承榮從法國回國後,與福州的王斌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電報機,並呈請政府自辦電報。清政府拒不采納。
1875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積極倡導創辦電報。1875年在福建船政學堂附設了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這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
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利用去我國台灣視事的機會提出設立台灣電報局,擬定了修建電報線路的方案,並派電報學堂學生蘇汝灼、陳平國等專司其事。先由旗後(即今高雄)造至府城(即今台南)。負責工程的是武官沈國光,於1877年8月開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線長95華裏。這是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條電報線,開創了中國電信的新篇章。
1879年,李鴻章在他所轄範圍內修建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以及從天津兵工廠至李鴻章衙門的電報線路,這是中國大陸上自主建設的第一條軍用電報線路。
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派盛宣懷為總辦。並在天津設立電報學堂,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和克利欽生為教師,委托大北電報公司向國外訂購電信器材,為建設津滬電報線路做準備。
1881年,從上海、天津兩端同時開工,至12月24日,全長3075華裏的津滬電報線路全線竣工。1881年12月28日正式開放營業,收發公私電報,全線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濟寧、鎮江、蘇州、上海七處設立了電報分局,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
1882年,1882年2月21日,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開通了第一個人工電話交換所。當時有用戶二十多家,每個話機年租金為銀元150元。
1887年,在當時的我國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的主持下,花費重金鋪設了長達433裏的福州至我國台灣省的電報水線——閩台海纜,於1887年竣工。它使台灣與大陸聯通一氣,對台灣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
1889年,當時在安徽主管安慶電報業務的彭名保設計製造成我國第一部電話機,取名為“傳聲器”,通話距離最遠可達300華裏。
1899年,我國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的地區是廣州。早在1899年,就在廣州督署、馬口、前山、威遠等要塞以及廣海、寶壁、龍驤、江大、江鞏等江防軍艦上設立無線電機。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開辦了磁石式電話局,以後蘇州、武漢、廣州、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沈陽等城市,在1900年到1906年之間也先後自行開辦了市內電話局,使用的都是磁石式電話交換機。
1901年,丹麥人濮爾生趁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機,在天津私設電話所,稱為“電鈴公司”。1901年,電鈴公司將電話線從天津伸展到北京,在北京城內私設電話,發展市內用戶不到百戶,都是使館、衙署等,並開通了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長途電話。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聘請意大利人葛拉斯為教師。他還托葛拉斯代購馬可尼猝滅火花式無線電機,在南苑、保定、天津等處行營及部分軍艦上裝用,用無線電進行相互聯係。
1906年,因廣東瓊州海纜中斷,在瓊州和徐聞兩地設立了無線電機,在兩地間開通了民用無線電通信,這是中國民用無線電通信的開始。
1907年,北京市內電話改為共電式,4月1日,內外城電話一律改為共電式,月租費牆機由4元改為5元,桌機由5元改為6元,通話質量改善,用戶已發展到2000戶以上。同年5月15日,英商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的萬門共電式交換設備投入使用。
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彙中旅館私設了一部無線電台,與海上船舶通報。後由清政府收買,移裝到上海電報總局內,這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無線電台。
1911年,德商西門子德律風公司向清政府申請,要求在北京、南京設立無線電報機,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試驗。電台分設在北京東便門和南京獅子山,通報試驗結果良好。辛亥革命時,南北有線電通信阻斷,南北通信就靠這兩地的試驗電台溝通。
1912年,國民政府接管清政府郵傳部,改組為交通部,設電政、郵政、路政、航政四個司。同年上海電報局開始用打字機抄收電報。京津長途電話線路加裝加感線圈(即普平線圈或負載線圈),提高通話質量。國際無線電報公會規定我國無線電的呼號範圍為XNA——XSZ。
1913年8月,交通部傳習所設有線電工程班和高等電氣工程班,分習有線電、無線電各項工程。同年,北京設立郵電學校。設高等班(二年畢業)和中等班(一年畢業)。1919年4月增設“電話專修班”,招收學員20名,成立北京無線電報局,裝設5千瓦無線電發報機,地址在東便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