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千姿百態的地球風貌(10)(1 / 3)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位於四川省東部,西麵是青藏高原,南麵有雲貴高原,東麵是巫山,北麵有大巴山,麵積1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典型的盆地。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3000米;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00~750米,是我國地勢劃分的第二級階梯上相對凹下的部分;因為地表廣泛出露侏羅紀至白堊紀的紅色岩係,又稱為紅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遼闊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屬我國地勢劃分的第二級階梯。

四川盆地位於亞熱帶,北有秦嶺、大巴山阻擋寒潮侵襲,冬季溫和,少見冰雪,最冷月平均溫度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高出2℃~4℃,春季亦早來一個月,利於冬小麥、油菜、蠶豆等越冬作物和亞熱帶多年生植物生長。夏季長約5個月。盆地曆來以農產豐饒著稱,被譽為“天府之國”。盆地內還蘊藏煤、石油、天然氣以及鹽、磷灰石、硫磺等礦產,已發展為中國西南部重要工業基地。舊時對外交通不便,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今已修建成渝、寶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鐵路,整治長江航道,開辟成都、重慶飛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航空線,交通形勢有了根本的改變。成都、重慶是重要經濟和交通中心。

盆地其北納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南納烏江。四川盆地在形成的過程中,周圍山地,高原的細沙和泥土被流水衝積到盆底,含鐵、磷、鉀的物質經過氧化,變成紫紅色,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稱“紫色盆地”。四川盆地的土壤多為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這裏氣候暖和,利於亞熱帶作物生長。

盆地植被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穀,嶺穀高差都逾500~1000米,地表崎嶇。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穀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彙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係。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我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穀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鍾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穀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裏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縉雲山分別設立了自然保護區。盆地東南緣的酉陽還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達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盆地植被在1600~1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鬆、杉木、柏木組成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四、塔裏木盆地

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北、西、南為天山、帕米爾和昆侖山、阿爾金山環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東部羅布泊降到780米。麵積530000平方千米。由於深處大陸內部,又有高山阻礙濕潤空氣進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大多在50毫米以下,極為幹旱。盆地中心形成塔克拉瑪幹沙漠。羅布泊、台特馬湖周圍為大片鹽漠。發源於天山、昆侖山的河流到沙漠邊緣就逐漸消失,隻有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等較大河流能維持較長流程。各河均彙入塔裏木河。

“塔裏木”維吾爾語即“河流彙集”之意。舊時喀什噶爾河、渭幹河等也彙入塔裏木河,後因灌溉耗水過多,與塔裏木河間已斷流。水源充足的山麓地帶已發展為灌溉綠洲,著名的有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葉城、和田、於田等。塔裏木盆地是我國最古老的內陸產棉區,光照條件好,熱量豐富,能滿足中、晚熟陸地棉和長絨棉的需要。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積累養分,又不利害蟲孳生,是我國優質棉種植的高產穩產區。瓜果資源豐富,著名的有庫爾勒香梨、庫車白杏、阿圖什無花果、葉城石榴、和田紅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殼核桃種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編織和桑蠶都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