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是一個由高聳的山脈、龐大的藍綠色冰山、壯麗的峽灣和貧瘠裸露的岩石組成的地區。從空中看,它像一片遼闊空曠的荒野,那裏參差不齊的黑色山峰偶爾穿透白色眩目並無限延伸的冰原。但從地麵看去,格陵蘭島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島嶼: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開紫色的虎耳草和黃色的罌粟花,還有灌木狀的山地木岑和樺樹。但是,格陵蘭島中部仍然被封閉在巨大冰蓋上,在幾百千米內既不能找到一塊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格陵蘭島是一個無比美麗並存在巨大地理差異的島嶼。東部海岸多年來堵滿了難以逾越的冰塊,因為那裏的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交通也很困難,所以人跡罕至。這就使這一遼闊的區域成為北極的一些瀕危植物、鳥類和獸類的天然避難所。礦產以冰晶石最負盛名。水產豐富,有鯨、海豹等。
在格陵蘭島長而深的峽灣伸入東西兩岸腹地,形成複雜的海灣係統;人煙雖然稀少,景色卻極為壯觀。在沿海岸的許多地方,冰體逕直向海麵移動;冰川斷裂,滑入水中形成大塊冰山。
格陵蘭屬陰冷的極地氣候,僅西南部受灣流影響氣溫略微提高。該島冰冷的內地上空有一層持久不變的冷空氣,冷空氣上方常有低壓氣團自西向東移動,致使天氣瞬息多變,格陵蘭島上的冰山時而陽光普照,時而風雪漫天。冬季(1月)平均氣溫南部為-6℃,北部為-35℃。西南沿岸夏季(7月)平均氣溫為7℃。最北部夏季平均氣溫為36℃。年平均降水量從南部的1900千米遞減到北部的約50千米。
格陵蘭的植被以苔原植物為主,包括苔草、羊胡子草和地衣。有限的無冰地區除了一些矮小的樺樹、柳樹和榿樹叢勉強存活外,其他樹木幾乎不見生存。島上可見7種陸地哺乳動物:北極熊、麝牛、馴鹿、北極狐、雪兔、貂和旅鼠。四周的水域中有海豹和鯨,它們過去是格陵蘭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主要鹹水魚有鱈、鮭、比目魚和大比目魚,河流中則有鮭和鱒。
二、台灣島
台灣島是我國第一大島,位於東海南部,西依台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裏;東瀕太平洋;東北與日本的琉球群島為鄰,距衝繩島約335海裏;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裏。島形狹長,從最北端富貴角到最南端鵝鑾鼻,長約394千米;台灣島航拍圖最寬處在北回歸線附近,約144千米。麵積約358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麵積逾99%,為台灣省主島,在世界大島中列第38位。人口約2300萬(2006年)。其中漢族約占98%,高山族等約占2%。
台灣島屬大陸島,兩億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殼運動奠定了台灣島的地質基底。40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形成最初台灣山係;約250萬年前,地殼繼續褶皺上升,構成台灣島的現代地形。第四紀冰期海麵下降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水麵回升,複成海島。
島上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島麵積2/3。分布於東部和中部,自東向西有台東、中央、玉山、雪山和阿裏山5條平行山脈,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脈為主分水嶺。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約占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餘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我國東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圍繞5大山脈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豐原、嘉義丘陵和南部的恒春丘陵,海拔約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台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麵積達4550平方千米,為島上農業興盛、人口密集、城鎮較多地區。南部屏東平原和東北部宜蘭平原亦為重要農業地區。狹長的台東縱穀平原介於台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是東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裏盆地群。
海岸較為平直,岸線長1139千米,東部從三貂角至旭海為斷層海岸,雪山山脈北端、中央山脈北端和南端,台東山脈直逼岸邊,峻峭聳立,海底急劇傾斜,離岸數千米,水深即達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較大的宜蘭平原外,僅在花蓮、台東等地有小塊衝積平原。北部從三貂角至淡水河口為峽灣海岸,多岬角灣澳。西部從淡水河口至枋寮為沙質海岸,岸線平直,沙灘綿長,較多地段便於登陸;灘塗寬廣,多沙洲、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帶海埔新生地增長迅速。南部從枋寮至旭海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鵝鑾鼻與貓鼻頭間有較低平的南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