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條大裂穀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穀係統”。
東非大裂穀東非大裂穀從約旦向南延伸,穿過非洲,止於莫桑比克。總長6400千米,平均寬度48~64千米。北段有約旦河、死海和亞喀巴灣。向南沿紅海進入埃塞俄比亞的達納基勒窪地,繼而有肯尼亞的魯道夫湖(現稱圖爾卡納湖)、奈瓦沙湖和馬加迪湖。坦桑尼亞境內一段東緣因受侵蝕已不太明顯。裂穀後經希雷穀到達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麵一岔裂穀從尼亞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經過魯誇湖、坦幹伊喀湖、基伏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穀湖泊多深而似峽灣,裂穀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穀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麵。至穀底平均落差600~900米,有些地段達2700米以上。據推測,裂穀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時伴隨有大規模火山活動,因而形成乞力馬紮羅山和肯亞山等山峰。
東支裂穀帶:是主裂穀,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桑尼亞、肯尼亞中部,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穀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裏的裂穀帶寬約幾十至200千米,穀底大多比較平坦。裂穀兩側是陡峭的斷崖,穀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穀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全長1700多千米。東非裂穀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穀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裂穀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穀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尼亞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麵海拔1900米,是裂穀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堿,是肯尼亞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裂穀在肯尼亞境內,裂穀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穀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牆,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穀南端的東“牆”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隻見裂穀底部鬆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穀樂側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知識點熔岩高原
熔岩高原是由大量粘度很小的基性玄武岩漿溢出地表,廣大麵積的地表被覆蓋,一般表麵平坦,一望無際,印度的德幹高原是這種類型的代表,在那,玄武岩的分布麵積不包括海底部分就達65萬平方公裏。高原玄武岩厚度可以達到數千米,它流出來後,可以將坑坑窪窪起伏不平的地表掩埋,較高的山脈可以像島嶼狀突露在玄武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