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麵被冰雪覆蓋,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樣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規律流動著。如果說潮汐是大海的脈搏,那麼海水的環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層環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兩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爾根海流,這支高鹽度的暖流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沿陸架邊緣作逆時針運動;另一支是從楚科奇海進來,流經北極點後又從格陵蘭海流出,並注入大西洋的越極洋流(東格陵蘭底層冷水流)。它們共同控製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征,如水團分布,北冰洋與外海的水交換等。
北冰洋周邊的陸地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歐亞大陸,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兩部分以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分隔。如果用地質學家的眼光來看,這兩部分陸地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隱性地殼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殼)年齡則年輕得多,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才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
美麗的北極光北冰洋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有陡峭的岩岸及峽灣型海岸,有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瀉湖型海岸和複合型海岸。寬闊的陸架區發育出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北冰洋中島嶼眾多,總麵積約380萬平方千米,基本上屬於陸架區的大陸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麵積218萬平方千米,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麵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格陵蘭島現有居民約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蘭人,其餘主要為丹麥人。最大的群島則是加拿大的北極群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總麵積約160萬平方千米。群島中麵積最大的是位於東北的埃爾斯米爾島,該島北部的城鎮阿累爾特已經超過北緯82度,因而是當今許多北極點探險隊的出發地。
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50℃多。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隻有風裹著雪四處掃蕩。
到了4月份天氣才慢慢暖和起來冰雪逐漸消融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小溪出現潺潺的流水;天空變得明亮起來太陽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綠色動物開始活躍並忙著繁殖後代。在這個季節動物們可獲得充足的食物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的秋季非常短暫,在9月初第一場暴風雪就會降臨。北極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在北極太陽永遠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時節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過235度。北極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蘭海域可達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陸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地球的傷痕
東非大裂穀亦稱東非大峽穀或東非大地溝。
東非大裂穀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