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方麵來講,化石燃料的利用得益於太陽能,但它僅是太陽賦予地球能量的“九牛一毛”,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太陽的光和熱。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就期待著太陽能發電技術給世界帶來一場革命,但是這場革命仍遲遲沒有到來,原因在於光電池成本仍比傳統能源發電高出10倍以上。
現在,科技的創新給太陽光發電帶來了福音。隨著新型矽材料的誕生,光電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已由原來的2%提高到20%,有的甚至高達30%左右,與常規能源發電效率接近。這是太陽能發電走上產業化之路邁出的第一步。目前,全世界普遍重視太陽能發電,美國已經開始建造1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廠。
更為新鮮的是,美國最先提出了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技術,現正成為世界太陽能利用的新潮流。這一技術將能把陽光轉換成電能的半導體直接嵌入到屋頂和外牆上。比起高檔建材,這種新型光電材料要便宜得多,隻需花費不到1輛汽車的錢就能買到1套有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屋頂,這樣一個屋頂可在25~30年內滿足自家的用電需求。對於公共建築,可以像覆蓋外牆麵一樣安裝太陽能發電裝置。
隨著人類將科學的臂膀伸向太空,太陽能太空發電技術也緊鑼密鼓、不斷向前地發展著。
所謂太陽能空間發電就是在衛星或在月球上建造太陽能電站,用微波將得到的電能傳送到地球上來。衛星太陽能發電是把衛星發射到距地球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或發射到距地球500~800千米的近地軌道上。
太陽能太空發電技術很有吸引力,因為太空無雲霧遮擋,太陽光強烈,發電效率高而且經濟效益好。
太空太陽能發電過程是:首先要在太空設置麵積達50平方千米的巨型太陽能板,然後在地麵安裝麵積達70平方千米的微波接受器。太陽能板將太陽光能轉變為電能,再將電能轉變為微波能,並發射到地麵。地麵接受器接收太空發射來的微波能,再將微波能轉變為電能。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比如美國、日本等國都在進行太空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進展。它們都製訂了新世紀太空太陽能發電計劃,大約在21世紀上半葉就可以產業化生產。
此外,五花八門的太陽能新產品也層出不窮,比如前麵我們也提到過一些太陽能新產品:在賽場上的大顯身手的太陽能汽車;執行著各種特殊任務、永不降落的太陽能飛機;為火箭助一臂之力的太陽能;太陽能遊船、太陽能自行車、太陽能空調機、太陽能冰箱等在世界各地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太陽產品。
太陽能供熱更為普及,太陽能熱水器已走進千家萬戶,太陽能住宅已成為世界投資的新熱點。太陽能應用技術在新世紀應該是極大發展的時代,太陽能應用產業是極具生命力的新興產業。
太陽孕育大地萬物,給了人們溫暖和希望。太陽能利用的出現使她再次向大地萬物展開雙臂,賦予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太陽能作為清潔可再生資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並且應用極為廣泛,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具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