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石(1 / 2)

創新產生價值——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係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

循環經濟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汙染排放”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把汙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並釀成了災難性的環境汙染後果: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係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複循環流動的過程,使整個經濟係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隻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的特征是實現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

循環經濟體係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廢物高效回收和綠色消費為特征的生態經濟體係。由於它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並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衝突,有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回首漫溯——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背景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能力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迫使人類重新審視社會的發展曆程。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於20世紀60年代,源於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波爾丁對傳統工業經濟“資源-產品-排放”的“開環”範式提出了批評。幾乎同時,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對“殺蟲劑”等化學農藥破壞食物鏈和生物鏈的惡果進行了起訴。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中倡導“零增長”。1992年聯合國世界首腦環發大會發表《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環發大會決定在世界範圍內推行清潔生產,並製訂行動計劃。

在這樣的背景下,循環經濟理念應運而生。它的理論基礎是工業生態學。生態工業是按照生態規律和生態經濟原理組織的循環網絡型工業,既充分考慮生態係統承載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與和諧的生態功能。運用工業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的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量不斷循環使用基礎上與環境友好的新型範式。它融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為一體,把經濟活動重組為“資源利用-產品-資源再生”的封閉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模式,強調經濟係統與自然生態係統和諧共生,並非僅屬於經濟學範疇,而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係統工程,包括大中小三個層麵,即企業、區域和社會。

可持續發展呼喚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模式是人類對發展認識深化的標誌。循環經濟強調的是經濟、人文、自然諸要素的整體協調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

當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更加突出,人類麵臨著生存的嚴峻挑戰。這些問題既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目標,也使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綜合國力研究達到前所未有的難度。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要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都無法回避科技、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同社會的協調與整合。因而詳細考察這些要素在綜合國力係統中的功能行為及相互適應機製,進而為國家製訂和實施循環經濟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