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就在法國為了N射線的發現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一片懷疑的陰雲正在國外的科學界積聚而起。因為真正的發現,是不會因為時間或是地域的改變而產生不同結果的,如X射線、電磁波等,都是經得起反複驗證的。但是這一點顯然沒有在N射線身上體現出來。當法國傳來發現N射線的消息之後,就有英國、德國的科學家依照布倫德洛的實驗設計進行驗證。英國的開爾文勳爵、W·克魯克斯爵士,還有德國實驗物理學家盧默爾和魯本斯都試圖重複布倫德洛的實驗,卻無論怎樣努力,也得不到一點“N射線”的影子。
疑慮重重的科學家們希望盡快揭開這個謎團,他們想找一位觀察力敏銳的科學家到法國走一遭,親眼觀察一下布倫德洛實驗的全過程。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物理係教授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欣然接下“任務”,決定到法國去一探究竟。
知識鏈接:羅伯特·伍德
羅伯特·伍德(1868-1955),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曾任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以擅長揭露偽科學著稱。他一生的主要貢獻在物理光學領域,其著作《物理光學》後來成為權威教材。伍德超乎常人的好奇心促使他涉足了許多的科學和技術領域,聲波攝影、超聲波輻射的特性、熒光、犯罪偵查等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伍德能夠用最簡單的方法把隱秘的現象揭露出來,再加上一些小小的惡作劇的手段,使得那些偽科學的製造者們尷尬不已。
1904年夏天,羅伯特·伍德以參加學術會議的名義造訪法國。他受與會者的邀請,共同來到南錫大學布倫德洛的實驗室。布倫德洛熱情而友好地接待了他,並主動演示實驗的整個過程,以證實N射線的存在和各種性能。
布倫德洛安排的第一個實驗是按照新的改進方案進行的。他點燃一盞能斯特燈作為N射線的發射源,並在實驗裝置中增加了一個棱鏡,用以將N射線集中射到一個電火花間隙檢測器上。在以檢測器為中心,與射線源相對的位置上,放置著一塊毛玻璃,那是為了分散火花的亮度,方便實驗者觀察用的。按照布倫德洛的說法,當N射線射到正在閃火花的間隙上時,火花的亮度會增加。當觀察者將手掌放在射線源和火花之間的時候,N射線受到阻攔,火花的亮度就會隨之減弱。
第一個實驗尚未結束,伍德就敏銳地覺察出這個實驗可能存在著巨大的漏洞。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布倫德洛並沒有采用任何精密的觀測儀器,完全憑借肉眼的觀察來斷定火花亮度的強弱,而火花亮度的強弱,正是判別“N射線”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據!
並不嚴謹的實驗過程已經讓伍德的疑慮加深,而當他告訴布倫德洛自己並沒有看出火花的亮度有什麼變化,布倫德洛竟歸結於伍德的眼睛靈敏度太差時,伍德啼笑皆非之餘更添了一絲氣惱。惡作劇之心一起,伍德要求布倫德洛允許自己將手放入射線源和火花之間,由布倫德洛站在毛玻璃的另一端來觀察,並說出伍德是什麼時候把手放在射線通路之間的。伍德像個頑皮的孩子一樣,他把手放進射線通路裏靜止不動,然後問布倫德洛光線是否有變化,謹慎的實驗者仔細的觀察著,然後一會兒說亮了,一會兒又說暗了。伍德移動自己的手掌,卻又發現光線的亮度和自己手掌的運動毫無關係。最終,實驗者們自然是一次也沒有說對。
布倫德洛接著演示了第二個實驗,目的是為了表明N射線具有四種不同的波長。他在實驗裝置中增加進棱鏡,這個棱鏡可以將不同波長的N射線區分開來,並能夠測出各種波長的N射線的折射係數。在實驗中,射線光束要穿過寬3毫米的縫隙,但是布倫德洛強調說檢測器隻需移動不到0.1毫米就能夠引起磷光塗料由暗變亮,再由亮變暗。但是伍德親手操作的時候,仍然沒有觀察到亮度有什麼變化。他靈機一動,決定跟布倫德洛開一個認真的玩笑:他從做實驗的暗室中偷偷移走了所有設備中最為重要的一件——棱鏡。然而布倫德洛似乎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他依然沿著本不應該發生折射的N射線,準確地讀出了屏幕上顯示的頻譜。
在第三個實驗中,布倫德洛將一把鋼製銼刀放在自己的眼睛旁,聲稱鋼銼發出的N射線能夠使自己的視力增強,他可以輕鬆地看清遠處夜光鍾的指針。伍德提出由自己來替布倫德洛握著鋼銼,然後在實驗時偷偷地把手中的鋼銼換成了一把木尺。按照布倫德洛的說法,木頭是不能發出N射線的物質之一,但是布倫德洛依然聲稱自己看清了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