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我國西部和西南部,是由一係列高大山脈組成的山地性高原。麵積約230萬平方千米,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超過7000~8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是亞洲許多大河的源地,冰川廣布,雪山連綿,湖泊眾多。綿長的近東西向和南北向山脈,組成了高原地形的骨架,控製著高原地形格局。近東西向的山脈,由帕米爾高原向東呈輻射狀延伸,橫貫高原,從南向北有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喀喇昆侖—唐古拉山脈、昆侖山脈、阿爾金—祁連山脈。南北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東南部藏東、川西一帶,由一係列平行延伸的高山和深穀組成,統稱“橫斷山脈”。高原上的山脈與山脈之間分布著高原、盆地和穀地。按地貌類型差異可分為藏北高原、青海高原等地貌單元。
地貌成因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
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裏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曆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自然特征
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年輕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且有許多超過雪線、海拔6000~7000米的山峰,它以高出周圍地區5000米的巨大高度突兀於大氣對流層中部,而成為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中最高的一級台階,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強烈,高原南部及東南部是頻繁活動的地震區,又是強烈的地熱帶,抬升運動一直延續至今。在高原邊緣普遍存在著地勢抬升、河流深切地形,河流縱剖麵有幾個顯著的裂點和穀中穀的形態。另外高原內部寒旱化趨勢增強、湖泊消退、水係變遷、內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麵分化簡單、礦物分化程度等都顯示出高原自然過程的年輕性。
二、亞洲大氣環流係統的交彙場
青藏高原的動力和熱力作用迫使大氣環流分支繞行或爬坡,並隨季節不同而變動。各種環流路經高原時被“加工、改造”,而變形或消失或增加。“青藏高壓”是一個強盛的大陸性環流係統,它不僅控製著高原麵上的氣候與生物過程,也在高原周圍輻散形成下沉氣流而強烈影響附近地區的氣候。由於巨大的海拔阻擋,西風氣流在青藏高原西端分支,其北支造成新疆、甘肅、內蒙古一帶出現高壓,使得亞洲荒漠北移並具有溫帶性質。冬季,高原阻止西伯利亞與極地冷氣流向南擴散,從而加強和維持了亞洲溫帶荒漠,使草原地帶向東南擴展,中國東部森林被壓縮,熱帶森林界限被迫南移。印度洋上空的西南季風在向北移動時,遇到高原的屏障作用而向東偏移,給高原以東的中國東南部低緯度地區帶來豐富的夏季降水,潤澤了東亞亞熱帶與熱帶森林。高原的存在增強和維持了太平洋的夏季風,給中國東部森林地區造成大量降雨,並可長驅北上到達中國東北,使中國東北和遠東的溫帶針闊混交林茂盛發育。同時,青藏高壓還對造成南亞熱帶降水的東風急流、太平洋熱帶氣旋(台風)、印度洋熱帶氣旋(孟加拉風暴)等有著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