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
稀薄、大氣幹潔的青藏高原上,太陽總輻射高達年540千焦/平方厘米~800千焦/平方厘米。比同緯度低海拔地區高50%~100%。但高海拔所導致的相對低溫和寒冷也非常突出。高原麵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0℃~15℃,與我國溫帶地區大體相當。暖季,我國東部夏季風盛行,最熱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30℃之間,且南北差異不大,唯獨青藏高原成為全國最涼的地區,7月平均氣溫竟與南嶺以南的1月平均氣溫相當,比同緯度低地降低15℃~20℃。與同緯度低地相比,高原上氣溫日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與高山的特色。因受強烈大陸性氣候的影響,氣溫年較差也不小,或與我國同緯度低地接近,表明它與熱帶高山有著根本不同的溫度特點。因此,盡管氣溫較低、氣候寒冷,但由於形成低溫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陽輻射強和顯著的熱力作用,高原上的溫度條件對自然地理過程及植物生長發育而言,和高緯度低海拔區的相同氣溫數值有著不同的意義。
四、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
由於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高度,使得溫度低成為高原氣候的主要特點,這有利於冰川、凍土的發育和產生獨特的冰緣與寒凍風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現代冰川發育,冰川麵積49162平方千米,冰儲量每平方千米有4105立方千米冰,占全國冰川總麵積的83.8%。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廣布於極高山區周圍,部分地區成為構成景觀的重要要素。高原上凍土廣泛發育,多年凍土連續分布於高原中北部,厚達80~120米,成為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凍土島。據研究,這裏的凍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氣候的產物,從冰川凍土的角度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仍未脫離冰期。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麵空氣白晝強烈增溫,而夜間迅速冷卻,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正負溫度的交替變化。因而,冰緣凍融作用及寒凍風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過程中有重要的意義。
五、垂直變化普遍並與水平地帶緊密結合
青藏高原不僅邊緣高山環繞、高差懸殊,而且高原內部也廣布許多山脈,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帶普遍發育,可以歸納為季風性係統與大陸性係統兩類性質不同的帶譜。另一方麵,範圍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勢結構和大氣環流特點的製約,形成自東南向西北由暖濕至寒旱的水平分異梯度,表現為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帶性變化。這種區域差異又和垂直帶變化緊密結合,顯示出高原的獨特性。根據自然景觀不同和大地貌的差異,青藏地區可以劃分為若幹個分異明顯、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區。
青藏高原可劃分為10個自然地理區:
(1)喜馬拉雅山南翼亞熱帶及熱帶北緣山地森林區。為青藏高原向印度低於2000米。氣候暖熱濕潤,最暖月均溫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幹燥度小於1.0,天然森林覆被率高、樹種多,自然景觀豐富多采,垂直分帶明顯。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是由熱帶常綠雨林和半常綠雨林組成的垂直基帶,林內有板狀根,老莖生花等現象,多藤本與附生植物,林相密鬱潮濕。其上為栲、青岡等樹種組成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帶,具“霧林”或“苔蘚林”特征。林下發育了磚紅壤性土壤和黃壤。農作物可一年兩熟至三熟,主要有水稻、雞爪穀、玉米、麥等。還可栽植茶樹、甘蔗和香蕉等,有“西藏江南”之美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多,有麝香、天麻、三七、貝母、胡黃連和雪蓮等著名藥材。
(2)藏東川西山地針葉林區,為雅魯藏布江中遊下段與毗鄰的橫斷山脈中北段。分布著彼此平行的、近南北走向的山脈和水係。發育高山峽穀地貌。大河穀地多在海拔2500~4000米。氣候溫暖濕潤至半濕潤,最暖月均溫12℃~18℃,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幹燥度0.5~1.5,山地垂直自然分帶較顯著,除部分幹旱穀地為白刺花等有刺灌叢禾草-褐土帶外,主要以高山鬆及部分高山櫟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棕壤帶和雲、冷杉暗針葉林-漂灰土、暗棕壤帶占優勢,森林上限高達4400~4600米,為世界之冠。森林資源豐富,是中國西南部用材林生產基地。野生動植物資源中有珍稀的大熊貓、藏馬雞以及麝香、鹿茸、蟲草等貴重藥材。河穀地區農作物以青稞、小麥為主,並宜發展核桃、蘋果、梨和桃等。水能資源蘊藏量甚大。
(3)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區。為雅魯藏布江中遊與朋曲上遊流域,寬穀盆地為主,一般海拔在3000~4500米。氣候溫暖半幹旱、最暖月均溫10℃~16℃,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幹燥度1.6~4.0。海拔4000米以下地區為三刺草、白草、固沙草和西藏狼牙刺等組成的山地灌叢草原植被,高地為亞高山針茅草原。與此相應的山地灌叢草原土和亞高山草原土都有碳酸鈣積聚特征,質地粗,部分有鹽漬化現象。河穀地區是西藏重要農區,有“西藏糧倉”之稱。農作物一年一熟,有青稞、小麥、豌豆和油菜等。由於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度大、光溫配合好,麥類作物產量高,小麥曾創805.6千克/畝的高產紀錄(1975年)。在局部地區青稞可種植於海拔4700餘米處,冬小麥種植上限4200米;海拔3500米以下河穀地區可發展蘋果、核桃等;山坡水土流失較劇,應營造人工林以綠化環境、防風固沙和提供部分薪材。高寒的草原則是綿羊和犛牛的天然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