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無較大河流,無流範圍廣大。內陸河順撓曲作用形成的碟形窪地發育,多為間歇河,春季成幹穀,雨季有洪流。有些河流中途即消失成為無尾河,較大河流的末端往往形成尾閭湖。除尾閭湖外,有風蝕湖、河跡湖和構造湖。內蒙古高原是中國湖泊較多的地區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淺,麵積小,或為雨季湖。麵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僅有達賚湖和貝爾湖(中蒙兩國共有)。額吉諾爾是著名鹽湖。
內蒙古地域廣袤,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氣候,大興安嶺北端屬寒溫帶氣候。自治區地處中緯度西風帶,在國家的內陸腹地,遠離海洋,故屬於較強的大陸性氣候,多數地區幹旱少雨,冬夏溫差懸殊。自治區東部有東北偏北和西南偏南走向的大興安嶺,中西部有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這兩條山脈構成巨大的天然屏障,形成鮮明的氣候分野。大興安嶺主分水嶺以東和陰山主峰以南,為宜農氣候區,農牧結合以農為主;大興安嶺以西及陰山以北,為宜牧氣候區,牧農結合以牧為主;大興安嶺主峰兩側,是全國著名的林業區。大興安嶺以東與鬆遼平原相接,海拔在200~800米。陰山以南為黃河河套與土默特川平原,海拔800~1000米。上述兩地區地勢較低,相對多雨,有灌溉條件,同時夏半年有光、熱、水三者同步來臨之優勢,適宜發展農業;大興安嶺以西與陰山以北,屬於蒙古高原,海拔1000~1500米,地勢高寒,適宜放牧;往西,屬戈壁荒漠,雨量奇缺,宜於發展駱駝。
內蒙古絕大部分位於溫帶,從東北向西南跨幹旱四個幹濕區,季風僅影響東南部邊緣的狹長地帶,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這裏是寒潮進入我國首當其衝的地方,因而冬季嚴寒、夏季溫暖。全年的平均氣溫在-1℃~10℃之間,一月-23℃~10℃,七月達17℃~26℃,北部氣溫偏低;西部氣溫的年較差、日較差都很大。極端最低氣溫-49.6℃;極端最高氣溫達39.6℃(1961年6月9日,二連浩特)。全年無霜期60~160多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450毫米之間,東部迎風坡的降水較多。東北部蒸發較弱,為濕潤、半濕潤區。全年度降水的百分之七十集中在夏季。春旱及冬季的暴風雪最為影響農牧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風沙、霜凍、冰雹亦可成災。
土壤與植被
內蒙古高原的東部邊緣屬森林草原黑鈣土地帶,東部廣大地區為典型草原栗鈣土地帶,西部地區為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最西端已進入荒漠漠鈣土地帶。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牧場,草原麵積約占高原麵積的80%,屬歐亞溫帶草原區的一部分。植物種類以多年旱生中溫帶草本植物占優勢,最主要為叢生禾草,次為根莖禾草,雜類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高原上草群的組成、高度、覆蓋度、產量和營養成分也呈東西向變化。森林草原帶的牧草高大茂密,種類多,草層高度50~60厘米,覆蓋度65%~80%,以雜類草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每公頃產鮮草3~4.5噸,適宜飼養牛和馬。典型草原帶的牧草高度在30~40厘米,覆蓋度35%~45%,以禾本科牧草占優勢,蛋白質含量顯著增高,每公頃產鮮草1.5~3噸,是中國最大的綿羊及山羊放牧區。荒漠草原帶的牧草低矮、稀疏,草層高10~15厘米,覆蓋度15%~25%,種類貧乏,旱生、叢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起建群作用,但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高,每公頃產鮮草0.75~1.5噸,適於放羊,且以山羊最多。荒漠帶以小半灌木占絕對優勢,草層高度15~50厘米,覆蓋度一般5%~10%,牧草質量差,含灰分高,具有帶刺含鹽的特點,每公頃產鮮草0.75噸以下,是中國駱駝主要產區之一。
內蒙古各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已分屬於1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的有24種。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鬆、落葉鬆、大葉草、蘆葦、紅柳等70多種。中草藥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等500多種。榛子、山杏、金蓮花、鬆子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釀造的重要原料有越桔、篤斯、懸鉤子、山櫻桃等。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和發菜最負盛名。內蒙古獸類分屬於24科,有114種,占全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具有產業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分屬於51科,有365種,占全國鳥類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同49種。蒙古野驢和野駱駝屬於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還有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全區有齧齒動物54種,約占全國種數的1/3,多屬害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