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大興安嶺,西止甘肅省河西走廊北山的西端,南接祁連山麓和長城,北抵於國境線。東西長約2000多千米,麵積約1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大高原。

如果我們乘京包鐵路的火車從北京出發,經張家口去內蒙古高原上的張北縣,一路上最先見到的是一片無垠的平原,車行約50千米,到了南口便到達華山大平原的西北部邊緣。從南口往北,京包鐵路便進入了山地,曲折迂回,穿過許多隧洞和橋梁,越過燕山山地,便進入永定河支流洋河的衝積平原,雖然這裏也是一片平坦的土地,但地勢已比北京高出400米了。

從張家口向西北眺望,隻見峭壁陡起,山頂海拔最高達1500米,比張家口附近的清河穀地高出700多米。張家口的蒙古語叫做“喀爾根”,就是隘口或大門的意思。這裏是華北與內蒙古間的交通要道。在張家口下車向西北行約50千米,就到了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頂,從此向北,地麵就和緩起伏,這時已經行進在內蒙古高原之上了,張北便是高原上的一個縣城。

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樣,是在近代地質曆史時期裏,地體不斷抬升而形成的,但它抬升的強度遠遠不及青藏高原那麼激烈。在上升過程中,一方麵整個地塊發生和緩的拗曲,形成平緩的丘陡和寬淺的盆地(蒙古語叫做“塔拉”);另一方麵東部和南部微微翹起,翹得最高的便成為山地。嵌鑲在高原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和中部的陰山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內蒙古高原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1500米左右。寬淺的大盆地如呼倫貝爾盆地、二連盆地和居延盆地等,從盆地邊緣到中心,幾百千米路程的高差僅二三百米,在地形類型上,則屬於堆積—剝蝕高平原。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最大的天然牧場。高原西部氣候幹燥,大部分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較稀少,草場比較零散,有不少草灘分布在沙丘間的湖盆之中。由西向東隨著降水量的增多,牧草也長得越來越好。氣候比較濕潤的呼倫貝爾盟和錫林郭勒盟草原,牧草特別肥美,這裏出產的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綿羊等良種牲畜,是非常著名的。

地質與地貌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幹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麵坦蕩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麵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隻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台麵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麵,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係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麵範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幹濕的交替,但均屬半幹旱和幹旱氣候,高原麵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麵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裏斯沙漠、白音察幹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氣候與水文

內蒙古高原夏季風弱,冬季風強,氣候幹燥,冬季嚴寒,日照豐富。年均溫3℃~6℃,西高東低,1月均溫-28℃~-14℃,極端最低溫可達-50℃。7月均溫16℃~24℃,炎熱天氣很少出現。牧草生長期10℃以上活動積溫2000℃~3000℃。太陽年總輻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時,是全國日照時數較多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分布東多西少,介於150~400毫米,6~8月降水量占年雨量的70%,降水年際變率大。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多風地區之一,年平均風速4~6米/秒,從東向西增大。8級以上大風日數50~90天,冬春兩季占全年大風日數的60%左右。風速6~7米/秒即可發生明顯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數達10~25天。風多而大對牧業生產不利,但卻為高原上重要動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