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內蒙古高原以南,北起長城,南達秦嶺,東至太行山,西抵祁連山,橫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麵積約50萬平方千米,有約60%的地麵為黃土所覆蓋,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區。海拔1000~2000米。黃土平均厚度50~80米,最大厚度可達200米。黃土高原廣闊而巨厚的黃土堆積,構成了我國乃至世界最獨特的黃土地貌。
黃土成因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黏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黏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遇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土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幹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幹,堆積了離石黃土,範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幹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範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地質與地貌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麵,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誌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麵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穀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梁,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穀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麵下的河穀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彙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裏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一、地貌分類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地台的西部和祁連山地槽的東部。古地形的基本輪廓是在白堊紀燕山運動以後形成的。高原上主要山脈太行山、呂梁山和六盤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①山西高原。呂梁山以東至太行山西麓,有許多褶皺斷塊山嶺和斷陷盆地,山嶺多呈北北東走向,主峰海拔均超過2000米,山地下部多為黃土覆蓋。主要的河穀盆地有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忻縣盆地、運城盆地、榆社盆地、壽陽盆地等。②陝甘黃土高原。呂梁山和六盤山(隴山)之間黃土連續分布,厚度很大,其堆積頂麵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③隴西高原。六盤山以西,高原海拔約2000米,黃土厚度逐漸增大,成為波狀起伏的嶺穀。
高原溝間地和溝穀地貌迥然有別。溝間地地貌主要類型是塬、梁、峁,溝穀除河流的幹支河穀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大小溝穀。①溝間地地貌。塬是黃土堆積受流水侵蝕殘留的高原麵,地表平坦,坡度1度~3度,如涇河上遊的董誌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麵被溝穀強烈侵蝕後稱為破碎塬。在大的地塹斷陷穀地裏,斷裂往往呈複式階梯狀。覆蓋其上的黃土塬稱為黃土台塬。黃土台塬通常保存較完整,如汾渭斷陷穀地裏的黃土台塬。梁在平麵上呈長條形,頂部寬度不大,多數僅長幾十米到數百米至數千米,麵積約2平方千米。梁的橫剖麵略呈穹狀,坡度多在1度~5度,梁頂以下有明顯的坡折。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平麵上呈橢圓或圓形,峁坡多成凸形坡,坡度可達20°左右,麵積約0.25平方千米。黃土梁峁區亦稱黃土丘陵溝壑區。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黃土堆積前基岩古地形控製。塬的基底多在開闊盆地中,地勢較平坦,各時代的黃土呈連續堆積,黃土厚度較大,古土壤層較平坦,因而塬麵甚為平緩、梁峁地貌多分布於古盆地的邊緣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較大,後期覆蓋黃土遭侵蝕成為丘陵地貌。梁峁在同一地區內往往交替出現,或以梁為主,或以峁為主。兩峁之間地勢顯著凹下的分水鞍稱為墕。若兩溝頭相向溯源侵蝕成長脊狀,稱為崾嶮,崾嶮也常出現於塬和梁間。此外,尚有黃土墹。主要分布在陝北白於山和甘肅省東部的河源地區。馬蘭黃土充填了古河溝長條凹地,尚未被現代溝穀切開,寬幾百米至數千米,長達幾千米至數十千米,成樹枝狀格局組合。黃土墹受現代流水侵蝕溝的破壞,穀坡兩側仍保存著局部平坦地形,則稱黃土坪。②溝穀地貌。黃土高原溝穀發育,溝道密度達2.35~10.9千米/平方千米,一般塬麵及四周切割密度小於3千米/平方千米,廣大丘陵溝壑區切割密度達4~8千米/平方千米,切割最嚴重的黃河峽穀的河曲黃道溝一帶達10.9千米/平方千米。黃土高原主幹溝穀切割深度一般都在200~300米。黃土覆蓋的流域麵積和溝穀麵積之比均已超過25%,最嚴重者可達56.7%,即被溝穀蠶蝕的麵積已達黃土覆蓋麵積的1/2。溝穀地貌按其大小、形態特征和發育過程,可分為細溝、淺溝、切溝、衝溝和河溝等。細溝是坡麵水流在片狀侵蝕的基礎上最先出現的一種溝形,橫斷麵寬約10~15厘米,深僅幾厘米,溝形能被普通耕犁所消除。淺溝多出現在坡長較大的坡地上,隨徑流彙集成較大的股流,因衝刷能力增大而產生,橫斷麵似寬三角形,深約0.5~1米。坡麵水流進一步彙集,流水侵蝕增大,當溝身切入黃土達1~2米以上,開始形成明顯溝頭時,稱為切溝。它具有明顯的溝緣線,溝深可達10米以上,長達幾十米。故細溝、淺溝和切溝均是發育在坡麵上的侵蝕溝。衝溝多由坡麵侵蝕溝發展而成。按其發展階段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3個階段。河溝是大型的侵蝕溝,河床大多切穿黃土層發育在基岩上,橫斷麵呈梯形,底寬數十米以上。溝床平緩曲折,有常流水,並發育曲流階地。溝穀的發育是流水下切、溯源侵蝕和穀坡塊體運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切加深溝穀,溯源侵蝕延伸溝長,塊體運動展寬了溝穀。每當暴雨,溯源侵蝕速度加快,溝坡塊體運動活躍,其主要方式有瀉溜、崩塌和滑坡等。瀉溜多發生在35度~40度的坡麵上,土層因受幹濕、寒冷和凍融交替而鬆動,受重力影響順坡下溜。崩塌是穀緣陡崖因雨水和徑流沿垂直節理下滲,通過潛蝕作用,使土體失去穩定而致。滑坡是穀坡上大量土體沿一定滑動麵整體滑下的現象,穀坡上造成圓弧形的陡崖和坡腳龐大雜亂的滑坡體。滑坡體積達數百萬乃至成千萬立方米,有時堵塞溝穀,截斷水流,形成天然湖,稱為“聚湫”。黃土高原溝穀重力侵蝕占一定比例,大量物質補給流水,黃土泥流非常活躍。③黃土微地貌。黃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著黃土中的裂隙下滲,機械侵蝕和化學溶蝕的結果,破壞了黃土結構,形成洞穴,並引起地麵沉陷,造成黃土特有的潛蝕地貌。常見者有黃土碟、陷穴、黃土橋和黃土柱等。黃土碟分布在平緩地麵,形似碟狀凹地,一般深2~3米,直徑10~20米,深與直徑之比約1∶10。由於地表水下滲,溶解了黃土中可溶礦物,並把黏土微粒帶到土層下部,破壞了土層結構,在重力作用下,土層圍繞中心緩慢下沉壓實。陷穴是一種較深的圓形或橢圓形窪地,當地表水彙集到節理裂隙中,由潛蝕作用形成洞穴,稱陷穴,按其形態可分為豎井狀、漏鬥狀和串珠狀。黃土橋是溶蝕和侵蝕形成的地下洞穴受重力作用發生崩塌,殘留的洞頂形如拱橋,故稱之。黃土柱是地表水沿著黃土垂直節理溶蝕和侵蝕,殘留柱狀或塔狀的黃土土體,一般高數米或十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