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①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溝穀、壟板地形。②隴東、陝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董誌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隻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它由一係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恒山、五台、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穀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穀地,分布範圍約占全區麵積的40%。④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
三、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穀衝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麵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穀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穀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係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氣候與水文
黃土高原屬暖溫帶半濕潤至半幹旱氣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幹燥,夏季溫暖濕潤;雨量稀少,變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時數多,熱量條件較優越。高原從西北向東南,年均溫變化在8℃~14℃,全區日均溫10℃以上活動積溫為2000℃~3000℃,無霜期120~200天。氣溫日較差平均在10℃~16℃。降水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東南多於西北。年降水量200~700毫米,其中65%以上集中於7、8、9三月。降水強度大,多暴雨和冰雹,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強度每分鍾可達2.4毫米,是產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區域水係以黃河為骨幹,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較多,約有200條,較大的有洮河、祖厲河、清水河、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徑流不豐,不包括黃河幹流,年徑流總量185億立方米。大多數河流汛期受暴雨影響,洪峰急漲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淺層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大部分地區地下水貧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達100~200米。
土壤與植被
高原土層富含碳酸鈣和磷、鉀、硼、錳等元素,土壤反應多偏堿性,腐殖質和氮素養分貧乏。主要土類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鈣土、灰鈣土和漠鈣土。水土流失嚴重,熟化土壤不斷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黃土高原因長期濫墾濫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殘留較少,分布零散。目前森林覆蓋率僅5%。植被由東南向西北為森林草原、幹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布於呂梁山、子午嶺、黃龍山、六盤山等地,為落葉闊葉林及少量針闊混交林。溝穀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種類,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堿草、甘草、酸棗、荊條、沙柳、檸條、沙草、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農業墾殖條件最好的地區,如關中盆地、晉中、晉南盆地等,是中國著名的小麥和棉花產地。陝北、甘肅和晉西北條件差,一般僅能種植耐幹寒的蓧麥、蕎麥、糜子、胡麻、薯類等。
文化概況〖MZ)〗
黃土高原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和演變過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極富特色和美感的黃土高原文化資源。文化類型豐富多樣,主要有遺跡遺址、古建築和民俗風情。其中,以別具風格的遠古文化、石窟壁畫藝術、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最具代表性,並構成了獨具特色和人文價值的黃土高原文化。
在黃土高原留下了伏羲、女媧、黃帝和西王母等人文中華人文始祖的種種神話、傳說和名勝古跡。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特別是人麵鯢魚紋彩陶瓶和人麵變體鯢魚紋彩陶瓶,是我國最早的龍圖,為珍貴的原始藝術精品。相傳西王母誕生於涇川回山,軒轅黃帝曾問道廣成子於崆峒山,又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開啟了道教文化和中醫學的先河。附屬於這些人文始祖的文化信息和事跡,與黃土高原地區數量繁多、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