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邊境,是我國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組山脈的交彙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它大致以烏蒙山為界分為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兩部分。西麵的雲貴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較為明顯。東麵的貴州高原起伏較大,山脈較多,高原麵保留不多,稱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相連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稱為“雲貴高原”。雲南高原位於哀牢山以東的雲南省東部地區,因其在雲嶺以南,故稱為雲南高原。高原麵保存良好。雲南高原上的山地頂部多呈寬廣平坦地麵,或呈和緩起伏地麵,有“高山頂上路寬大”的說法。連綿起伏的山嶺間,有許多湖盆和壩子。雲南有1200多個壩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為盆地,有的積水成湖。如以昆明為中心的高原麵上,分布著滇池等許多大小湖泊,被稱為“滇中斷陷湖區”。湖盆四周由於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積,大多數已發育有湖岸平原。這裏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是高原的主要農業區。貴州高原位於多雨的季風區,雨量充足,因此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由於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許多河流長期切割地麵,形成許多又深又陡的峽穀。貴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為三級地形麵:山原、盆地和峽穀。高原上最高的一級是山原,以貴州西部最明顯。高原麵因長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態。在這個高原麵下,分布著一些盆地(壩子),最大的是貴陽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農耕地帶。峽穀是河流長期下切形成的,如烏江河穀深達300~500米,在這裏“對山喚得應,走路要一天”。北盤江打幫河上源的黃果樹瀑布,寬約20米,從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瀉犀牛潭,水花飛濺,氣勢磅礴,是我國最大的瀑布。雲貴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個被溶蝕的高原,喀斯特地形顯著。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廣,經地表和地下水溶蝕作用,形成落水洞、漏鬥、圓窪地、伏流、岩洞、峽穀、天生橋、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雲貴高原麵上有一層固結的紅色土層(又叫風化殼),表示地麵是個久經風化的地麵。當它被剝蝕去後,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發育得最好的一片。這裏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筍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們在望峰亭或獅子亭眺覽,就可欣賞40多萬畝石林的奇景。
地質與地貌
地質構造複雜,其中地處雲貴高原的雲南東部屬揚子準地台的康滇地軸和上揚子台褶帶,並包括華南褶皺係右江印支褶皺帶。除右江印支褶皺帶外,大部分地區成陸早,比較穩定。滇西一帶是由三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褶皺係和岡底斯及念青唐古拉褶皺係組成的橫斷山脈區,區內為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長期被海水淹沒,成陸較遲,褶皺較強烈,時代較新的地層和岩漿岩、變質岩分布較廣,尤其是西北部,近期仍在強烈抬升。
就板塊理論而言,滇東、滇中是歐亞板塊的一部分,南與西南同印度板塊相鄰,印度板塊不斷向北向東移動,將其前鋒部分插入歐亞板塊下部,不斷把接觸地帶向上掀開,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及青藏高原和東部的橫斷山地及滇東高原。橫斷山地的一些深大斷裂帶就是縫合線的所在地區。
總體而言,雲南地質構造有下列特點:①滇東與滇西的構造類型完全不同,分屬於兩大構造單元。②巨大的斷裂帶較發育,大而長的斷裂帶與次一級斷裂近於正交,組成地麵主要的構造型式。③西部的構造線多為南北向或近似南北方向,構造線間距小。東部構造線方向較複雜,有西北—東南向、南北向、東北—西南向等。
複雜的構造體係為雲貴高原礦產資源的生成提供了優良的地質條件,因而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均甚豐富。非金屬礦以煤分布最廣,其中古生代煤田以石炭二疊紀最為重要;中生代煤田主要產於三疊紀;新生代煤田產於第三紀地層中,以褐煤為主。磷礦形成於寒武係初期的梅樹村組內。岩鹽、鉀鹽、石膏等非金屬礦則形成於中生代。金屬礦以有色金屬礦為主,種類多,儲量大,尤以個舊錫礦、東川銅礦以及儲量名列全國前茅的鈦礦著名於世,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其形成以燕山運動影響較大。鐵礦有形成於早期變質岩中的,也要形成於泥盆係砂岩中的淺海相沉積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