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2002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4季,十裏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幹旱、秋風、淩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貴州土壤麵積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麵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幹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此外,還有受母岩製約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土、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黏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占全省總麵積的83.7%。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係成分複雜。全省維管束植物(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係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占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穀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麵積次生的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複雜多樣。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上遊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範圍,是長江、珠江上遊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係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麵分流。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麵積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麵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錦江、鬆桃河、鬆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麵積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麵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體上,貴州河流數量較多,處處川流不息,長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2002年,全省河川徑流量達到1145.2億立方米。貴州河流的山區性特征明顯,大多數的河流上遊河穀開闊,水流平緩,水量小;中遊河穀束放相間,水流湍急;下遊河穀深切狹窄,水量大,水力資源豐富。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複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征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農業。

貴州是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省區之一,有著極為突出的資源優勢,尤以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最具特色。

全省土地資源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壩地較少。山地麵積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61.7%,丘陵麵積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30.8%;山間平壩區麵積為13230平方千米,僅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7.5%。這種地理特點,使得可用於農業開發的土地資源不多,特別是近年來,由於人口增多,非農業用地增多,耕地麵積不斷縮小。2002年底,全省實有耕地麵積176.94萬公頃(100公頃=1平方千米),比上年減少6.29萬公頃,人均耕地麵積不到0.05公頃,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貴州耕地不僅麵積小,且質量也不高。土層較厚、肥力較高、水利條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貴州能源資源富集。水、電、煤多種能源兼備,水能與煤炭優勢並存,水火互濟。水能資源蘊藏量為1874.5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其中可開發量達1683.3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4.4%,特別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開發條件優越。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逐年擴大,到2002年,發電量達到547.12億千瓦小時,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居第十二位,在西部地區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