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食物樹”趣談(1 / 3)

樹是人們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很多樹結出的果實都是人們的美味食品。不過,有些樹的“果實”比較希罕,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果樹大異其趣,於是有人將它們統稱為“食物樹”。

麵條樹

在南非有一種奇特的樹木,它的果實呈長條形,最長的約有2米。當地人把這種果實叫做“須果”。當“須果”成熟時,人們把它們割下來,在太陽下曬幹。吃的時候,把它放在鍋裏煮熟,再配上各種佐料,便成了一碗味道獨特的麵條。

卡脖子無花果樹的種子落到其他樹上,就長出一些長長的根,沿著樹幹垂落下來鑽入土中,慢慢長大。幾年後,樹根有了足夠力量,會緊緊纏住它所附身的大樹,大樹便慢慢窒息死亡,隻剩下一個空殼。

大米樹

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國家裏,有一種名叫“西穀椰子”的樹。它的樹形很像椰子樹,令人叫絕的是,這種樹可產出“大米”來。

這種樹的樹皮、樹幹內含有大量澱粉。當地人常把樹砍倒,將樹幹劈開,取出澱粉,然後放在清水中沉澱、曬幹,最後加工成像大米一樣均勻、潔白的顆粒。人們稱之為西穀大米。一般情況下,每棵西穀椰子樹可產西穀大米300千克左右。西穀椰子樹一般隻開一次花。開花之前,樹幹內堆集的澱粉可達幾百千克。

在緬甸東部的一片樹林中,有的大樹幹上雕滿了人頭像,叫人嘖嘖稱奇。

可奇怪的是,隻要一開花,樹幹內的大量澱粉很快就會消失得一幹二淨。

香腸樹

前麵提到的“食物樹”僅限於主食,有沒有“副食”呢?剛果有一種果實樣子非常像香腸的樹,人們稱它為“香腸樹”。遺憾的是香腸樹的果實不能吃,但可用來製造黃色顏料;外殼可用來製造碗、茶杯和各種裝飾品;樹皮還可以做藥材,能治風濕、蛇咬等傷痛。

木鹽樹

有了“主食”、“副食”,還應該有些“佐料”。在我國東北長白山地區,長有一種六七米高的樹,每到夏天,這種樹的樹幹上就會冒出“汗水”,並凝結成一層雪白的鹽霜。這種鹽霜可以直接食用,味道完全可以與精鹽媲美。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木鹽樹。

大自然為人類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食物,圖為農民們正在剝橄欖。橄欖樹質非常堅硬,密度極高。

在安的列斯群島上有一種“死神之樹”,名為茫齊涅拉樹。人不論碰它的果子、枝葉、樹汁,還是樹皮,都會中毒。據說,島上古代時有一種酷刑,就是將犯人光著身子綁在樹上,這樣24小時以後,犯人就會痛苦地死去。

糖槭樹

在北美洲,有一種能夠分泌糖汁的樹,它的名字叫“糖槭樹”。這種樹通常高30多米,樹幹的直徑大約60~100厘米。每年1—4月份,是割取糖汁的大好季節。一棵生長15年以上的糖槭樹,每年可產約360千克的糖汁。但是這種樹並不是永遠都產糖的,平均每棵糖槭樹的產糖期為50年左右。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糖槭樹裏的糖汁是怎樣產生的呢?原來,糖槭樹的樹幹內貯存著大量的澱粉。每年冬天,這些澱粉慢慢地轉化成糖。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草木複蘇,樹液開始流動,這時便可以在樹幹上切口取汁了。

無獨有偶。在柬埔寨境內,也生長著一種產糖的“糖棕樹”。隻是這種樹的糖汁,既不是從樹幹上引流,也不是從果實中榨取,而是從它的花蕾中提取的。一棵糖棕樹在半年的開花期內,可產糖約150千克。

糖槭樹是北美特有的樹種,樹形美觀,葉互生,集生枝端,可割取樹汁,味甘甜可口。

味精樹

在雲南貢山,有一棵高約20多米、粗一抱餘的闊葉大樹,其皮呈深褐色,葉闊大如掌,葉肉厚實。其在方圓幾十千米的高山密林裏是獨一無二的。當地居民煮肉菜時,摘取這棵樹的樹葉或割下一塊樹皮放在鍋中,煮出的肉菜格外鮮美。這棵樹成了當地居民的“味精樹”。

奶樹

人人都知道奶牛,卻很少有人知道奶樹。在南美洲的厄瓜多俗話說,“樹怕剝皮”,但生長在地中海一帶的栓儲樹卻不怕剝皮,可以說是你剝多少我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