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高等植物生長的根基,植物利用自己的根係從中汲取必要的水分和營養。石頭是沒有生命的,有誰能想像到石頭上也可以“開”出花來呢?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非洲南部就有許多“石頭”能夠創造出這樣的奇跡。
在南非和納米比亞的沙漠及幹旱的礫石地上,每年的7—12月間,都能看到石頭開花的奇特景象。一堆堆、一片片的碎石或卵石中間,如繁星般點綴著一朵朵美麗動人的鮮花。這些花既沒有片片綠葉相陪,又看不到莖枝相伴,除了花以外,就是或扁或圓的石塊。每朵花都開放在兩塊大小相近、顏色和形狀相同的碎石或卵石中間。但當人無意中踩到這些“石塊”上時,真相就大白了。它們不但不會使人感到硌腳,反而一踩即破碎,從中還會流出汁液。如果把這些半埋著的“石塊”挖出來,就會看到在它們的下麵還長著根呢!原來,這些都是冒牌的石塊,真正的植物——生石花。那些所謂的碎石或卵石,其實是這類植物變形的葉子,它們靠模仿石塊的樣子以求生存,不然它們那弱小而多汁的身軀,早就成了食草動物的美味佳肴了。
生石花,也叫石頭花,被稱為“有生命的石頭”,因隻生長在非洲南部的個別地區,因此十分珍貴,其中有些品種已經在世界各地普遍栽種。
生石花也叫石頭花,原產南非及西南非洲的幹旱地區,為多年生肉質植物。其表麵像花紋美麗的卵石,別具情趣。
其實,真正的岩石上也並不是寸草不生。雖然在光禿禿的岩石上,高等植物顯得無能為力,但低等的石生植物卻能表現出它們的強大生命力。這種生存環境對於植物來說是殘酷的,白天,陽光照耀著岩地,石頭上的溫度可高達50℃~60℃,夜間則很快下降到最低點。另外,岩石是絕對幹燥的基質,石生植物隻能利用自己的整個表麵來吸收雨露、雪融水等,同時還要生有有效的固著器官,以便使自己附著在岩石上。如此惡劣的條件,隻有藻類、地衣和苔蘚植物才能生存。
沙漠中的植物為了生存,要盡量保存水分,減少蒸發。仙
人掌在幹燥的地帶照樣長得鬱鬱蔥蔥。
巨人柱是生長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巨型仙人掌,高達15米,有6~10噸重,它的壽命可能超過300歲。
白色膠球藻是藍藻的一種,它的藻體細胞呈球形,細胞壁厚,外邊有一層膠質鞘包裹著,用來黏附在岩石表麵,每一個細胞都有圓形的同心紋,形成群體後十分容易識別。當它進行繁殖時,細胞有規則地彼此垂直地向三個方向分裂成子細胞,各子細胞產生一圈膠質層,但母細胞的老膠質層並不脫落,仍包在子細胞的外圍,成為公共的膠質層。因此,每分裂一次,其膠質層就增加一圈,當群體內超過八個子細胞時,外圍的膠質層就得更換。這樣,一個群體就分裂成兩個子群體。白色膠球藻的膠質鞘是紅色的,當它們在岩石上迅速繁殖時,就會形成肉眼可見的紅色殼狀植被體。有時,它們也生長在木材上或其他地方。
生長在納米比亞沙漠中的百歲蘭,是遠古時代留下的植物珍品,它有兩片像牛皮一樣厚的葉子。納米比亞沙漠幾乎沒有雨水,百歲蘭隻能利用葉子汲取從大西洋上刮來的霧氣中的水分。
地衣是石生植物中比較大的類群。地衣植物體是由真菌和藻類共同組成的,地衣共同體的營養是由藻類進行光合作用而製造出來的。菌類的主要活動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並在環境幹燥時保護藻類細胞,使它不致幹死。
地衣雖然生長緩慢,但隨著時間的積累,卻表現出改善環境的巨大力量。岩石在地衣的侵蝕下,加速了本身的風化過程,同時還積累了一些有機質和空氣中降落的灰塵,從而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環境條件,於是苔蘚植物中的蘚類逐漸生長起來,地衣就讓位給蘚類,自己再向條件比較差的地區發展。這樣,植物演替的第一階段結束。又經過一段時間,隨著土壤厚度的增加,苔蘚植物又讓位給另外一些植物,漸漸地從草本發展到灌木再到喬木,最後,原來的岩石地帶就變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因此,地衣被看做是土壤的形成者之一和其他植物的開路先鋒。
馬勃是蘑菇的一種,它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幹枯,接著毛茸茸的皮膚開始裂開,隨風撒播著自己的孢子。
生長在岩石上的苔蘚植物種類較少。有黑蘚類、灰蘚類和紫萼蘚類。東北黑蘚一般生於高寒地帶的幹燥花崗岩上,它的植物體密集叢生,在岩石上形成一層黑紅色的稠密墊子,並帶有光澤,莖高約2厘米,葉片密集地生於莖的上半部,下部莖通常裸露。由於石生環境的水量不平均,當環境幹燥時,它的葉片即呈覆瓦狀緊貼於莖枝上,潮濕時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