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特文明產生於約公元前1900~前1450年,是歐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古希臘文明的前驅。
克裏特島是一個東西長約250公裏、南北寬約12~60公裏的狹長島嶼,橫亙在希臘與北非之間,南連非洲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埃及,東麵是產生了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等偉大文明的西亞地區。
克裏特島孤懸於大海之上,直到公元前8000年才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自公元前5700年起,克裏特出現了陶器,因為克裏特的社會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人們要用陶器把多餘的糧食和食品保存起來。社會生產的發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長和生存條件的改善。在克諾索斯,居民的居住麵積達到4000平方米;房屋開始出現並不斷地得到改進,牆麵被抹得光滑平整,而且經常用石頭加固,陶器的數量也有不小的增加。同時,克裏特島上的居民點不斷增加。到公元前5世紀中期,整個克裏特島都有人類居住了。此時的克裏特人通過航海,與外界保持著較密切的聯係。
從大約公元前2800年開始,克裏特進入了金石並舉的時代,金屬工具出現並逐步取代石器和木器、骨器。金屬工具的出現,表明克裏特在向階級社會的轉型方麵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克諾索斯等地宮殿建築的興起也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克裏特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國家也可能萌芽。
從此克裏特進入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的地位已相當鞏固,世襲製可能也出現。早在前宮殿期,克裏特的墓葬已表現出明顯的貧富分化趨勢。大部分人的墓地較小,且多由生磚砌成。大墓數量較少,多為石製。在馬亞,墓葬的差別則更加明顯。在大墓的隨葬品中,有很多表明墓主身份與地位的銀瓶、珠寶、象牙、陶器,甚至可能有王冠、權杖一類的物品。
到了宮殿期後期,克裏特的階級分化更為明顯:克諾索斯迷宮的建築麵積達1.2萬平方米,加上周圍的附屬建築,其占地麵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它設計精巧,裝飾華麗。宮殿依山而建,支以上粗下細的石柱。各廳堂和走廊的牆壁上描繪著各種彩色圖畫,其題材多為表現日常生活,有的在鬥牛,有的在舉行慶典,有些是海洋中的生物,其中一幅畫畫著一年輕人抓住牛的雙角,試圖利用牛頭的猛揚而躍上牛背,牛的憤怒、人的自如均栩栩如生。其動作的驚險令現代的鬥牛士不敢一試。更為有趣的是,畫中人物大多衣著摩登,頭發卷曲,上衣領口開得頗低,袒胸露背,以致有人戲稱其為18世紀的巴黎貴婦。
克裏特最主要的經濟活動是農業和畜牧業。克裏特人使用木犁耕地,還使用雙刃斧、雙麵鎬、鐮刀、鑿子、鋤頭等。主要農作物除了大麥、小麥、扁豆外,還有葡萄、橄欖、無花果等。這兩種作物對後世影響甚大,橄欖油成為希臘人最主要的食用油;葡萄酒則成了希臘人最主要的飲料。綿羊、山羊、豬、狗、奶牛等動物這時也都被馴化了,人們的狩獵活動相對較少,這就是當時的畜牧業。
克裏特人的手工業專業分工已成趨勢。出現了陶工、皮革工、青銅匠、石匠、雕象牙者、書吏等不同種類的職業,民間也有一定數量的手工業者,但在當時社會生產發展水平不同的情況下,他們不以手工業為生,而是亦工亦農,或者亦工亦牧,手工業僅是他們在農閑時的副業。
克裏特人的藝術天才令人讚歎,克諾索斯等地的宮殿中均有十分精美的壁畫,畫中人物姿態各異,表情生動,寥寥數筆,往往就使人物形象躍然壁上。克諾索斯王宮千門百戶,曲折相通,宮中設施完善,連浴室、衛生間都精心設計。
但是,在大約公元前1700年,克裏特各地的宮殿遭到了希臘人或者小亞細亞人的入侵者的嚴重破壞。這次大破壞後,所有的宮殿都被重建,除規模有所擴大外,新宮殿在設計和建築風格上都與以前的宮殿十分相似。
宮殿的重建標誌著克裏特文明進入了它最繁榮的時期。它的產品被銷往古希臘大陸各地,古希臘大陸各城邦受到了克裏特的巨大影響。
克裏特文明的繁榮維持了大約兩個多世紀,在公元前15世紀克諾索斯和其他各地區的宮殿由克裏特附近特拉島的火山噴發被毀。這次的大噴發把克裏特島一分為三。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使克裏特的宮殿嚴重受損,由地震而引起的海嘯摧毀了克裏特的海軍。隨風飄來的火山灰幾乎毀滅了島上所有的一切,使克裏特陷入了嚴重的饑荒之中。正當克裏特勢力劇衰之時,大陸上的希臘人趁火打劫,侵入克裏特島,成了該島的新主人。此後,克裏特便被希臘人占據。克裏特原有的文化僅在少數邊緣地區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希臘大陸的邁錫尼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