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海運之爭(一)(1 / 2)

一番商議之後,皇帝命此次臨時調撥的漕糧由南直隸出30萬石,浙江和江西各出10萬石。又命漕運總督孫明書調派運軍運送。

此時離晌午還差半個時辰,仁武皇帝見漕糧的事已解決,興奮之情難掩。這是他議政以來碰到的第一個難題,也是他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即便實際上解決問題的是首輔。

正當他準備命鴻臚寺卿宣“有事啟奏無事退朝”時,督察院右副都禦史孫明書上前一步奏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仁武皇帝本打算今日早早的退了朝,他再去生母鄭太後那裏拜見一下,順便再吹噓一下自己如何英明了得。不過孫禦史既然有事奏報,他還是要表現得大度一些,總不能寒了臣子的心。於是他抬了抬被寬大衣袖籠起來的右手,柔聲說道:“孫禦史請講。”

孫明書舉著笏板躬身說道:“陛下,有漕六省的漕糧一般都是來年一二月份的時候起運,最遲八月底到京城。如今馬上就到九月,大運河即將進入枯水期,這50萬石加急的漕糧恐一時難以運到京城。”

“既如此,為何不走陸路?”皇帝問道。

孫明書麵有難色。皇帝問的這個問題實在是讓他無從答起,隻要稍微是個會算經濟賬的都不會這麼問。他想了想,最後還是硬著頭皮說道:“陛下,若是走陸路,我這十二萬多運軍恐怕難以擔當此重任,需臨時征調民力。”

呂頌也幫著說道:“陛下,孫禦史所言極是。若是走陸路,恐怕征調軍民不下50萬,車輛馬匹更是無算,所耗糧草都不止50萬石漕糧。再者,運送一趟漕糧往返差不多要一年,若是臨時征調民力,會延誤百姓耕種。”

看著呂、孫二人在那裏講的頭頭是道,皇帝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國子監和翰林院那些大儒講授的“天子威儀”都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隻見他從金台之上騰地站起,怒視群臣道:“水陸都不行,那你們說該怎麼辦?”

古人雲:“天子一怒,流血漂櫓”。即便仁武皇帝的牙齒還不夠鋒利,身體也不夠雄壯,那也是一頭獅子,發起怒來也是能夠吃人的。

群臣很默契的都選擇了低頭不言,奉天殿裏一時出奇的安靜。連首輔都罕見的沒有發表意見,隻一味沉思。錢進也知趣的躲在那些侍講身後,專心拿著毛筆在笏板上鬼畫符。

這時,工部侍郎杜決上前奏道:“陛下,臣以為這漕糧的缺額倒是不用著急。京營和邊鎮的官兵們若是省著點用,足夠支撐到明年三、四月。屆時,山東、河南兩省的漕糧提前一月起運,應該正好續上。當然,這一切都是以大運河暢通為前提的……”

“杜工部直說便是,遮遮掩掩的像什麼樣子。”皇帝坐回金台上,冷聲說道。

杜決本來想做個鋪墊,再向皇帝要大運河疏通的工程銀子,結果被皇帝這一句噎得滿臉通紅,一時僵在那裏。

工部尚書曹鳴見副手沒把話跟皇帝說明白,便接過話頭說道:“陛下,大運河每年都需要疏通,另外,京、通兩地的糧倉也是年久失修。以上兩項,請陛下準予撥銀80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