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因文字獄盛行,金石學得以昌隆,篆書便生出了複興的萌芽,產生了李東陽、趙宦光等篆書家。到了清代,金石學高度發展,乾嘉以後掀起了篆書史上的另一個高潮。較早的王澍和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都是名家。因為當時多以《泰山刻石》、《嶧山刻石》及李陽冰篆書之勻圓靜穆為學篆準則。而毛筆有鋒,做到完全勻圓是比較費事的。為方便起見,他們將筆鋒燒禿,甚至用綢卷作書,以達到勻圓的目的。這種篆書毫無筆意,生趣索然,好像用儀器畫出一般,不能體現用筆之妙。同時的鄧石如,被稱為“四體書國朝第一”,他用羊毫筆、生宣紙,以隸書筆法入篆,用了緊縮中宮拉長垂筆的結構,用筆強調一個“寫”字,既來自傳統又完全是自己的風貌,因此其篆書有劃時代的成就。他的再傳弟子吳熙載,繼承其衣缽,作風更加清秀。書畫篆刻大師趙之謙篆書亦宗鄧氏,用筆更樸茂生動。清末另一位大師吳昌碩亦受鄧氏影響,而以其篆法入石鼓文,用筆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渾厚蒼雄,自具氣象。另有楊沂孫、吳大澄等專工金文的書家,他們的篆書方圓相間,清麗典雅。近人王禔,金文小篆皆能,尚圓秀貞靜,在篆書領地亦占一席地位。
現代是簡化字通行的時代。像篆書這種遠古時代的產物似乎早就應該被淘汰了。從實用方麵說,確是如此。然而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篆書又以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勃發出奇光異彩。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1)秦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曆史:“……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采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製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2)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