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王羲之(約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大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他出身士族,初任秘書郎,後升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朝廷公卿愛慕他的才能,幾次召他擔任侍中、吏部尚書,他都不做。朝廷又授他為護軍將軍,他仍推辭不做,經過別人勸說,才答應入仕了。他最後做到有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後因和一個叫王述的大官不和,就辭去官職。以後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58歲時病亡。
蘭亭集序
王羲之從小愛好寫字,曾跟從有名的書法家衛夫人學書法。衛夫人名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後來,他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吸取魏晉諸家書法的長處,創立了獨特的風格。他寫的楷書,進一步擺脫隸書的形跡,開辟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行書和草書,也非常豔美。人們稱讚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王羲之寫字,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他筆力遒健,出神入化,有力透紙背之功。相傳,有一次他去看朋友,不巧主人不在家,他就在茶幾上寫了幾個字。後來主人回來後,竟然水洗不淨。他在木板上寫的字,木工拿去雕刻,發現木板三分深的地方仍有墨計,因此人們稱他的功夫能“入木三分”。據說,在他久居的紹興蘭亭邊有一個池子,由於他終年勤奮不轅地練字,使滿滿一池清水變成了墨池。
當時,人們十分喜愛他的字,把他的字當作珍寶。相傳,山陰有個道士,想要王羲之寫一本《道德經》,但王羲之不肯輕易為人寫經。這位道士聽說王羲之愛鵝,就特地養了一群好鵝。王羲之知道後,真的跑去看了。他很愛這群鵝,要道士賣給他。道士說:“隻要幫我寫一部《道德經》,就把鵝全部送給你。”王羲之馬上給道士抄寫好,高高興興地把這群鵝帶回去了。這就是後人稱頌的“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王羲之在書法方麵,備精諸體,尤其擅長正書和行書。他的書跡刻本很多,散見於宋以來所刻叢帖中。行書保存在唐懷仁集書《聖教序》內最多。草書有《十七帖》等。真跡沒有留存下來,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奉橘》、《喪亂》、《姨母》、《孔侍中》及草書《初月》等帖。他的書法為曆代學書者所崇尚,影響非常大。
王羲之教子極嚴,一絲不苟,使他的兒子王獻之成為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並被人們稱為“小聖”。相傳,王羲之曾教導兒子,“你能把院子裏這18缸水都寫完,字才能練出骨架子。”有一次,獻之拿著自己寫的字讓他指點,他看到其中有一個“大”字架子上緊下鬆,便隨手在上麵加了一點,變成“太”字。隨後,獻之又拿著字讓母親看。書法造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後搖搖頭說,“我兒寫這兩幹字,隻這一點像羲之。”獻之仔細一看,原來正是父親加的那一點。從此,他更加刻苦練習,終於功成名就。
王羲之的詩文也寫得相當出色。他在會稽郡做官時,曾和一些有名的文人在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當時,大家作了很多詩,他寫了一篇有名的詩序《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