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法藝術(4)(1 / 3)

這篇震古爍今的《蘭亭集序》為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全篇28行、324個字從筆勢到結體,起伏浩蕩、氣勢磅礴、神態飛揚、萬千變化、淋漓酣暢、汪洋恣肆。奔放無羈又嚴謹一體,清俊秀麗又遒勁自然。同一個字,各出其貌。尤其是20個“之”字、7個“不”字、6個“一”字、5個“所”字、3個“足”字,絕不苟同一體,書法功力爐火純青。唐代帝王書法家李世民稱《蘭亭集序》“點綴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蘭亭集序》曆來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可惜唐太宗死後,已將真跡殉葬,現在隻有摹本傳世了。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年),唐代傑出書法家,偉大的愛國者。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有138種。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行草書有《祭侄文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上的地位,他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極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他的晚年之作《勤禮碑》,寫的剛強、有力,是許多人練字的首選。

顏真卿的主要作品有:

(1)東方朔畫像讚。《東方朔畫像讚》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讚並序”,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於德州,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蘇東坡曾學此碑,並題雲:“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字間不失清遠,其後見王右軍本,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明人有雲:“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2)祭侄文稿。行草書。安史之亂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此作。時年魯公50歲。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所以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曆曆可見。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初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嗬成。元代張敬晏題跋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3)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752)四月二十日建,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碑文寫的是西京龍興寺和尚楚今靜夜誦讀《法華經》時,仿佛時時有多寶佛塔呈現眼前,他決心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為現實,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為皇帝和蒼生書寫《法華經》、《菩薩戒經》,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義。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虞、褚遺風,而又有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吸取營養。整篇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