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繪畫藝術(3)(1 / 3)

黑墨是中國畫的一個根本,中國人對黑有一種特別的認識,認為黑是一種最純樸、最莊嚴、最富於色彩表現的形式。黑又謂之“玄”,在任何顏色中沒有一種顏色能代替它。而白色則代表生命力,在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分類中,白色是處於極點位置的色彩,可以說黑白二色已超越單純的色域概念。因此,古人認為,黑白是宇宙之道的本原之色。而且,由於色彩的抽象可視性,在古代社會它除了代表人文,還隱喻地理。有學者認為,如果將中國文化分成幾個區域,則每個區域都可以用色彩來代表。如北方為黃色文化,沿海為藍色文化,東部(吳越)為綠色文化,華中(楚)為紅色文化,而涵蓋各色之上則是黑色文化。說法雖然不盡確切,然而與日本學者的看法似有契合點。同時,在中國古代,色與彩的概念是有區別的。黑、白、玄稱為色,而青、黃、赤則稱為彩,合稱為“色彩”。

顧愷之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他的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所謂“秀骨清像”,線條流暢,謂之“春蠶吐絲”。著有《畫論》、《魏晉勝流畫讚》和《畫雲台山記》三本繪畫理論書籍,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傳神理論。

洛神賦圖

顧愷之學畫師從衛協,最善於圖畫人物,東晉的大名士謝安認為顧愷之的人物畫是前無古人的。後人評論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其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遒勁爽利,稱為“鐵線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運思精微,襟靈莫測。與師承他的南朝宋陸探微、梁張僧繇,並稱“六朝三傑”。而“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與陸探微合稱“顧陸”,稱為“密體”畫派,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畫派。畫跡有《秋江晴嶂圖》、《廬山圖》、《雪霽望五老峰圖》等名作,其中《雪霽望五老峰圖》被推崇為山水畫開創之作。現存《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均為唐宋人摹本。

《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幹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此《洛神賦圖》宋代摹本,保留著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此畫是以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作的。《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長卷采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象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此卷很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它是書畫境中的另一種毫不遜色的《洛神賦》。展開畫卷,隻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向往。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後,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麵,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雲車,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