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畫主張神似。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明代徐渭題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寫意畫注重用墨。如徐渭畫墨牡丹,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現手法,以撥墨法寫之。元代吳鎮論畫有雲:“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與夫評畫者流,大有寥廓。嚐觀陳簡齋墨梅詩雲:‘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此真知畫者也。”
寫意畫強調作者的個性發揮。揚州八怪以“怪”名世,作畫不拘常規,肆意塗寫,並以一個“亂”字來表露他們的叛逆精神。鄭板橋曾表白:“近代白丁(民道人)、清湘(石濤)或渾成或奇縱,皆脫古維新特立。近日禹鴻臚(之鼎)畫竹,頗能亂,甚妙。亂之一字,甚當體任,甚當體任。”(《鄭板橋集補遣》)金冬心畫竹也是喜“亂”,曾言:“用焦墨竿大葉,葉葉皆亂。”
昆蟲
寫意畫多以書法的筆法作畫,同時寫意畫的用筆也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形式,所以寫意畫家多半是書法學。如鄭板橋擅長書法和繪畫,相互參融,以畫法作書,創隸書間於行楷之中的“六分半書”,又以書法的筆法作蘭竹,風格明快勁峭。清人蔣士銓評曰:“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蔬花見姿致。”
寫意畫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揚州八怪之一的李,喜在畫上作題跋,長長短短,錯落有致,使畫麵更加充實,也使氣韻更加酣暢,“畫不足而題足之,畫無聲而詩聲之,互相為用”(葛金《愛日吟廬書畫錄》),既反映了李繪畫的實際,也體現了寫意畫的基本特點。近代吳昌碩、齊白石也是兼此四絕的藝術大家。
寫意畫是傳統中國畫裏令人賞心悅目的畫種,它以淋漓的水墨,縱橫的筆法、彌滿的氣勢,使觀者讚聲鼎沸歎為奇觀,並擁有廣泛眾多的欣賞者。通過畫的立意叩動欣賞者的情意,產生回味不盡的畫意是成敗的關鍵。寫意畫有畫無意,或叫人不解其意,莫名其妙,都處不上名副其實的寫意畫。
寫意畫講究意,所以我們欣賞寫意畫也得捕捉畫中的意,在回味不盡的意趣中得到藝術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性情。怎樣更好的去理解意,最好的途徑是從熟悉繪畫技能入手,中國寫意畫往往是通過相當具體的繪畫手段來塑造確立的。
欣賞中國繪畫創作應當按照南齊的謝赫的六條標準“即六法”,它們分別是:(1)氣韻生動,即創作上主題明確,表現真實,形象生動;(2)骨法用筆,即描繪形象上的筆致與線條;(3)應物象形,即選擇題材的合度,觀察與描繪對象要深刻細致與正確;(4)隨類賦彩,即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準確而必要的著色;(5)經營位置,即題材上的取舍與組織,畫麵的構思與安排;(6)傳移摸寫,即接受前人的傳統。
當然,欣賞是帶著時代的眼光的,人們的欣賞情趣也有著時代性,在繪畫的表現方法上不同、欣賞者也會提出不同的欣賞要求,畫家本身欣賞畫的時候一般偏重技巧,而欣賞者是為了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那麼欣賞就偏重於畫的內容及感染力,不管是從哪一點出發欣賞畫,都需要久看細看,用一種研究的眼光來看,才能看出它的奧妙,達到欣賞的目的。
山水畫
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向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
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至少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線刻表達著觀念性文化的內涵,定居的農耕文明起源,不僅讓人認知了工具美,亦讓人於器之上認知了形上美。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象,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