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的分類
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係。按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幹、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麵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
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製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
國畫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1)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本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都市獨特體係。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
在人物畫方麵,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山水、花鳥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料。到五代、兩宋、流派繁多,為高度發展階段。元化水墨畫盛行。明、清和近代,大體錄襲前規。在各個時期中,都出現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畫家。
中國畫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並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
另外中國畫,還有著獨特的裝裱形式,起到襯托畫體的作用。
(2)文人畫
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稱,也稱“士大夫甲意畫”。用書卷氣作為一個評畫的標準,意指詩意畫或稱詩卷氣。其作品大都取材於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表現手法以水墨或談設色寫意寫為多。
文人畫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元倪雲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等。他們的畫大多追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好畫後又大多在畫中題詩,或以詩作畫,故以表達畫意,亦以畫表達詩。被人稱為詩情畫意。
(3)宗教畫
取材於宗教之教義,故事和傳說且服務於宗教宣傳的繪畫。如道教中表現神仙的畫像,佛教中表現佛本生故事的繪畫,中國道教題材的繪畫早在魏晉時代就有專門關於神仙和傳說中故事場麵及神仙形象的繪畫。
佛教繪畫興盛於中古時代的印度,後流傳入中國(隨佛教流傳)後,逐漸被中國古代畫家用中國繪畫的形式描繪而形成了中國特色佛教繪畫。
(4)院體畫
我國唐代已設徐詔、供奉等。五代時,西蜀、南唐設置畫院。宋代設翰林圖畫院,選優秀畫家,為皇室宮廷服務。
曆代畫院裏所畫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筆沒色,整細致、富麗堂皇,構圖嚴謹,色彩燦爛,有的有較強的裝飾性,稱之為院體畫。
(5)民間畫
在中國畫中指除專業畫家、文人畫家等之外的,專以繪畫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習俗而從事繪畫的街頭藝人所作的種種畫作。
其作品傾向豔麗甜俗細膩,不同於專業畫家、文人畫家,所作的畫作較為講究詩意,畫境等文化內涵,而為一般文化層次的平民喜愛。
民間畫又稱匠人畫,比起院體畫缺乏嚴格的技巧訓練;比起文人畫,缺乏文學和理論修養。但是,它有些又趨於樸實、熱烈某些優點也是文人畫與院體畫所不及的,也有時為文人畫和院體畫所吸收。
(6)動物畫
在中國畫中以動物形象作為藝術語言,以表達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種感情的一種繪畫,描繪的題材很廣泛,凡動物均可入畫,但主要對象為人們常見的家禽、家畜和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