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
水彩畫,從廣泛的意義上講,凡是用水作媒介,調和水性顏料作畫的方法都可以看作水彩畫,因此它包括了水粉畫,丙烯畫,蛋彩畫,甚至中國畫等。但這裏講的水彩畫特指屬於西方繪畫體係中的透明水彩畫,它是以水為調和劑,用透明的水性顏料在紙本上作畫的一個獨立畫種。這個畫種脫胎於歐洲中世紀手抄本的彩色插圖,早期並不為人們所認識,被看作是一種既缺少油畫那樣的美學價值,又缺少版畫那樣經濟價值的繪事末技。但當它完全擺脫其他畫種的影子,充分發揮自身材料的特點,獲得獨立地位時,才真正顯示出了自己強大的生命和藝術魅力。
從15世紀中葉德國畫家丟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年)以來,歐洲大陸上的水彩畫,都可以看作規模初具的水彩藝術。但作為一種正式的繪畫方法,到18世紀的英國,才漸臻完美,並走向繁榮。之後,這一畫種又蔓延至美洲大陸和亞洲等眾多的國家,於20世紀初葉的五四時期傳入中國。
(1)水彩畫的雛形
追溯曆史,歐洲中古時代(4世紀前後)出現的貴族們使用的一些手抄本,如:祈禱書、草藥書、植物書等都附有手繪的小插圖。這些插圖用清水蘸顏料粉作成,畫得十分纖細、工整,但色彩卻沒有附著力,很容易掉(褪)色,作品的功能也隻是為了文字的輔助說明,自身的獨立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並不強。當然,這些隻是水彩畫的雛形。
據西方美術史書記載,13世紀初,有畫家在素描作品上施以淡彩,形成了素描淡彩作品,這些有顏色的畫麵比單色的素描作品更富有視覺感染力。之後,許多畫家紛紛效仿,有的幹脆用墨水,熟褐或赭石顏色以水調和作單色水彩畫。真正使水彩成為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應歸功於一些藝術大師的介入。
1492年初夏的一天,德國銅版畫家丟勒心血來潮,他沒有像往常一樣在畫好的素描稿上用調色油調出稀薄的油性顏色罩色,完成一幅油畫作品,而是別出心裁地把顏色粉與阿拉伯樹膠、蜂蜜和甘油等材料相混,用水作調和劑作畫,取得了意外的效果:這種水性材料不僅色彩透明迤邐,而且大大了製作程序。這,就是西方最早的,具有很強藝術內涵的水彩畫。
(2)英國的水彩畫
18世紀以前的水彩畫大部分是在以鉛筆、毛筆或鋼筆畫的素描稿上,用淡彩渲染而成,色彩並不豐富,畫種的獨特麵貌不強。真正使水彩畫發展成為獨立畫種,應該歸功於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水彩畫家們的努力。當這種新穎別致的繪畫方法傳到英國之後,許多畫家樂此不疲,其他任何歐洲國家的畫家都沒有像英國畫家那樣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一藝術形式。
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水彩畫之所以在英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原因種種。首先,是英國人審美觀念的引導——對世界觀看方式的改變。為擺脫中世紀宗教藝術的桎梏,人文主義思想的複蘇促使英國人從對宗教的頂禮膜拜中走向大自然。大自然的優美景色喚醒了人性內心對生活的渴望,於是,他們從沉重的十字架上走下來,盡情享受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贈與,繪畫的使命從為神服務轉變為為人服務。從繪畫材料的角度與油畫,版畫等畫種相比,水彩屬於輕鬆靈便型,是繪畫語言中的浪漫騎士、行吟詩人,傳達出來的視覺效果也雅逸別致,優美敞亮,令英國畫家們癡迷,用它作景色的記錄當然是最為簡單輕便了,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指導下孕育出許多水彩畫家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是英國的氣候條件。英倫三島多霧潮濕的氣候,詭奇多變的光線,轉瞬即逝的迤邐景色常常處在雲遮霧罩之中,水分蒸發很慢,非常適合這種繪畫的工具、材料的製作和充分發揮。第三,英國人功利的實用目的。當時英國逐步上升為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軍事、地質學及科學技術上的進步,使英國的水彩畫相應得到發展。
保爾·桑德比是抒情主義水彩風景的預言者,被譽為“水彩畫之父”。他的作品以表現大自然中光色的變化和造型生動的景物為主,使用含蓄的色塊和細密柔軟的方法確立了英國古典水彩畫的風格。
英國水彩畫從題材來看,以風景為主,也有少部分的人物畫,從審美精神來看,總體上是以浪漫主義理想化觀念為主導,抒情性較強;從風格技法來看,作品嚴謹、細膩,以透明薄罩的幹疊法為主;幅麵不大,以4開、8開、16開為主。
總之,英國人的重要貢獻是在水彩畫中注入自身民族強烈的審美意識,改變了人們以往觀看和表現的視覺習慣而使之從油畫的附屬中獨立出來,賦予該畫種以種種人格魅力。因此,對於他們,水彩畫是一種英國民族藝術,其豐富經驗和突出的成就,仍是各國水彩畫的楷模。尤其是他們對水彩畫領域的廣為開拓,從淡彩到單色,一步一步地邁向高度寫實和豐富表現力等方麵的種種追求;在水彩材料完善、技法探索、理論初創、現代水彩畫櫝式的正式形成等方麵有不可磨滅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