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巴托爾迪在別人的提議下,決定塑造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由法國人民捐款,作為法國政府送給美國政府慶祝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有趣的是:沒過多久,巴托爾迪在一次婚禮上同一位名叫讓娜的姑娘邂逅,讓娜長得美麗端莊,儀態萬方。巴托爾迪認為讓她來為“照亮全球的”自由神像做模特是十分相稱的,讓娜欣然文諾這一要求。在雕塑過程中,他們之間產生了純潔的愛情,終於結為夫妻。
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圖設計完成,巴托爾迪便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工作。他曾去過美國旅行,爭取美國人對塑像計劃的支持,但美國人遲遲沒有意識到這一禮品的珍貴。直到1876年巴托爾迪參加在費城舉行的慶祝獨立100周年博覽會時,為了引起公眾的注意,便把自由女神執火炬的手在博覽會上展出,才引起一場轟動。擺在人們麵前的這隻手僅食指就長達2.44米,直徑1米多,指甲厚25厘米,火炬的邊沿上可以站12個人。於是這件幾天前還鮮為人知的雕塑品頓時身價百倍,成為美國人人渴望欣賞的藝術珍品。不久,美國國會便通過決議,正式批準總統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請求,同時確定貝德羅島為建立女神像的地點。
1884年7月6日,自由像正式贈送給美國。同年8月5日,自由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動工。1886年初,75名工人爬上高高的腳手架,用30萬隻鉚釘把自由神像約100塊零件釘到它的骨架上。10月中旬,自由神像的建立終於全部完工。10月28日,美國總統親自參加自由神像揭幕典禮並發表了講話。無數群眾簇擁在神像周圍,懷著激動的心情企首仰望著自由女神像第一次露出她莊嚴的麵容。
巴托爾迪由於他的卓越功績而當選為紐約市榮譽市民和法國榮譽勳團指揮級團員。他於1904年10月5日在巴黎逝世,但他所塑造的自由神像永遠表達著人民對自由的熱愛和向往。
羅丹
羅丹,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裏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遊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紮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隻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麵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