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麵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誌,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裏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複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麵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複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為了藝術品的保護,《大衛》原作被放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中,同時在市政廳門前還矗立有一座複製品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
自由女神像
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象征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
自由神像重45萬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紀念性建築,其全稱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銅像以120鋼鐵為骨架,80銅片為外皮,30萬隻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總重量達225噸。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是由建築師約維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的法國工程師艾菲爾設計製作的。
女神雙唇緊閉,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著羅馬古代長袍,右手高擎長達12米的火炬,左手緊抱一部象征《美國獨立宣言》的書板,上麵刻著《宣言》發表的日期“1776.7.4”字樣。腳上殘留著被掙斷了的鎖鏈,象征暴政統治已被推翻。花崗岩構築的神像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觀光的遊人從銅像底部乘電梯直達基座頂端,然後沿著女神像內部的171級盤旋式階梯登上頂部的冠冕處。為了方便遊人,每隔三節旋梯就設置一些休息座,供不能一口氣登頂的遊客小憩。冠冕處可同時容納40人觀覽,四周開有25個小鐵窗,每個窗口高約1米。通過窗口向外遠眺,東邊可見有“鋼鐵巴比倫”之稱的曼哈頓島上高樓大廈林立;南邊的紐約灣一望無際,波光船影相映;北邊的哈得遜河逶迤伸向遠方。從冠冕處向右還可登上銅像右臂高處的火炬底部,這裏可容納12人憑窗遠望,因顧及安全因素,此處已不再對外開放了。塑像的基座是一個大廳,1972年美國聯邦政府將其辟為移民博物館。館內設有電影院,為遊客放映美國早期移民生活的影片。從市區到自由島之間,每隔半小時有一班輪渡,來往非常方便。
創作這一藝術傑作的是19世紀後期一位才華橫溢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弗雷德裏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1834年巴托爾迪出生在法國的一個意大利人家庭。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酷愛雕塑藝術,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於他的心目中了。1851年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後的一天,一群堅定的共和黨人在街頭築起防禦工事,暮色蒼茫時,一個年輕姑娘手持熊熊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物,高呼“前進”的口號向敵人衝去,波拿巴分子的槍聲響了,姑娘倒在血泊中。巴托爾迪親自目睹這一事實,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此這位高攀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