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而以這三種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築或其它建築,往往就成為了古希臘藝術乃至人類建築藝術的典範,如以陶立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帕提農神廟、阿菲亞神廟;以愛奧尼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伊端克先神廟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壇;以科林斯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紀念亭等。正因為這三種柱式如此美妙絕倫而意義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臘建築的美學原則和藝術特征可以歸結為三種古典柱式,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僅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這種論斷也是十分精確中肯的。
在古希臘的建築中,不僅柱式以及以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築生動、鮮明地表現了古希臘建築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以神廟為主體的建築群體,也常常以更為宏偉的構圖,表現了古希臘建築和諧、完美而又崇高的風格特點。這裏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群體,恐怕非雅典衛城莫屬了。
衛城是古希臘人進行祭神活動的地方,位於雅典城西南的一個高崗上,由一係列神廟構成。衛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門,山門向外突出兩翼,猶如伸開雙臂迎接四麵八方前來朝拜“神”的人們。左翼城堡之上座落著勝利神廟,在構圖上均衡了山門兩側不對稱的構圖,山門因地製宜,內外劃分為兩段,外段為多立克式,內段為愛奧尼克式,其體量和造型處理都恰到好處,既雄偉壯觀又避免了體量過大而影響衛城內主體建築的效果。在衛城內部,沿著祭神流線,布置了守護神雅典娜像、主體建築帕提農神廟和以女像柱廊聞名的伊瑞克先神廟。
衛城的整體布局考慮了祭典序列和人們對建築空間及型體的藝術感受特點,建築因山就勢,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無論是身處其間或是從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較為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本身則考慮到了單體相互之間在柱式、大小、體量等方麵的對比和變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規則不對稱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視效果,當人身處其中,從四度空間的角度(即運動的角度)來審視整個建築群時,一種和諧、完美的觀感就會油然而生,此時,崇高,就不僅僅是這座建築群本身固有的藝術意境了,而是成為了接受者、審美主體的一種鮮明、強烈的藝術感受。這座建築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過一代又一代審美者的藝術感受流傳下來,成為了一種審美的範本,一種於和諧中見完美,於完美中顯崇高,於崇高中見永恒的“高不可及的範本”。這正是古希臘藝術最傑出的品格和最偉大的價值之所在。
古羅馬建築
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這種“繼承”不僅是從時間先後來說的,而且是從建築藝術的根本風格來說的。這種根本風格的內容就是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不過,這種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在古羅馬建築中又有了新的含義,正是這種新的含義,推動了古羅馬建築藝術在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基礎上的大踏步地前進。
如果說,古希臘人崇拜人是通過崇拜“神”來體現的話,那麼,古羅馬人對人的崇拜,則更傾向於對世俗的、現實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現,所表現的人的意識,也已從群體轉向個體,“偏重於對個人的頌揚和物質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這樣一種意識的左右下,古羅馬的建築不僅借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築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
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在這些特點中,顯然仍有著古希臘建築的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內容,但是“合宜以及經濟”的杠杆,又顯然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神”意,轉變為了世俗的人意。這一點,可以直接地從建築類型、建築外觀的設計方麵看出。
古希臘最傑出的建築藝術都與神有關,而神廟的輝煌更集中反映了這一特點。古羅馬的建築最輝煌、最有藝術價值的則是為經濟服務或為人的生活(物質、精神)服務的建築,如廣場、道路、橋梁、高架輸水道、隧道、劇場、競技場、浴場、住宅和別墅等等。這些建築幾乎全是直接為人的物質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