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建築藝術(6)(1 / 3)

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居斯塔夫·埃菲爾。早年他以旱橋專家而聞名。他一生中傑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用他自己的話說:埃菲爾鐵塔“把我淹沒了,好像我一生隻是建造了她”。當初,法國政府雖然決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但提供的資金隻是所需費用的1/5。埃菲爾為實現他的設計,曾將他的建築工程公司和全部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工程投資。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的金屬製件有1.8萬多個,重達7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

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如今,鐵塔上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站在塔上,整個巴黎都在腳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到1988年,“鐵娘子”已迎接來自五大洲的遊客1.23億人次。

1989年3月31日,埃菲爾鐵塔整整100歲。為此巴黎鐵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紀念活動,重現了百年前埃菲爾率眾登頂的曆史場景:身著黑色禮服、頭戴寬邊禮帽、手持國旗的“埃菲爾”和30名“知名人士”、“建築工人”,在隆重的鼓樂聲中拾級而上。當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頂時,21響禮炮齊鳴,群鴿繞塔飛翔,彩色氣球飄上藍天。在鐵塔2層平台的圍欄上懸掛著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的“慶祝鐵塔100歲”的彩色條幅。無數遊客翹首目睹了這一壯觀場麵。

埃菲爾鐵塔經曆了百年風雨,但在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大修之後風采依舊,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它是全體法國人民的驕傲。

埃菲爾鐵塔占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除了第三層平台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現已安裝電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層都設有酒吧和飯館,供遊客在此小憩,領略獨具風采的巴黎市區全景:每逢晴空萬裏,這裏可以看到遠達70公裏之內的景色。

羅馬鬥獸場

意大利古羅馬競技場羅馬鬥獸場,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遺址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麵,古羅馬市場附近。從外觀上看,它成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占地麵積約2萬平方米,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牆高57米,著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圍牆共分4層,前3層均有柱式裝飾,依次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也就是上周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種柱式。科洛西姆鬥獸場以宏偉、獨特的造型聞名於世。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全名為:科洛西姆鬥獸場,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位於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造起來的,現僅存遺跡。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鬥而造。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麵來看,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個奇跡。

鬥獸場平麵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鬥獸場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麵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群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一層觀眾席背靠著外立麵的牆。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觀覽條件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