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建築藝術(6)(2 / 3)

羅馬鬥獸場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維安競技場。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係列運動的一部分。韋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曆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帕西恩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這個用石頭建起的羅馬鬥獸場(長188米;寬156米;高57米),由石灰華(10萬立方米,采自提維裏附近的采石場,通過一條特殊的馬路運至羅馬)構成,它是羅馬最大的環形競技場了。人們相信大約300噸的鐵被用來製造將石頭連接起來的抓鉤。

從外部看,這座羅馬鬥獸場由一係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這3層拱廊中的石柱根據經典的標準分別設計(由地麵開始,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在第4層的房簷下麵排列著240個中空的突出部分,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皇家艦隊的水兵們負責把它撐起以幫助觀眾避暑,避雨和防寒,這樣一來大鬥獸場便成為一座1世紀的透明園頂競技場。

羅馬鬥獸場能容納的觀眾大約5萬人。共有3層座位:下層、中層及上層,頂層還有一個隻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準備的:女人、奴隸和窮人。但即使在其他層,座位也是按照社會地位和職業狀況安排的:皇室成員和守望聖火的貞女們擁有的、特殊的包廂。身著白色紅邊長袍的元老們坐在同一層的“唱詩席”中;然後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職業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學者和教師,以及國外的高僧等。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羅馬鬥獸場,另有160個出口遍布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被稱為吐口,觀眾可以通過它們湧進和湧出,混亂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夠被快速的疏散(據說這裏隻需十分鍾就可以被清空)。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位於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麵的奇跡廣場上。比薩斜塔是比薩城的標誌,1987年它和相鄰的大教堂、洗禮堂、墓園一起因其對11世紀至14世紀意大利建築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

比薩斜塔(Campanile di Pisa)其實是比薩教堂(Duomo)的一部份,整座教堂建築分為主教堂、洗禮堂與鍾樓三大部份。主教堂采用了拉丁十字架式,有些設計高雅別致的柱子作裝飾;教堂的正麵是洗禮堂,緊接著教堂而興建;在後方有一羅馬式的建築,其圓頂部份是在百多年後才興建的,采歌德式的設計,像是一個圓球上的圓錐體,十分獨特。

比薩斜塔離大教堂20多米,本是大教堂的鍾樓,外觀呈圓柱形,是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在塔基上用拉丁文刻的始建年為1174年,於1350年竣工;但實際上比薩古時所使用的曆法比公曆早一年,所以比薩斜塔的始建年為1173年。據說比薩斜塔是用比薩艦隊運來的六艘戰利品建成的。

比薩斜塔高54.5米,直徑16米,重約1.4萬噸。斜塔共有8層,除底層和頂層有所不同外,其餘6層結構完全一樣。斜塔底層有15根圓柱,中間六層各有31根圓柱,頂層12根。沿石柱有寬4米的環行走道。斜塔每層都有拱門,總共有213個,斜塔底層牆壁上刻有浮雕,頂層有鍾亭。塔內有螺旋台階294級,供遊人登塔,遠眺全城風光。

過去人們曾一度認為鍾樓是故意被設計成傾斜的,但是現在人們清楚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比薩大教堂的鍾樓,1173年8月9日開始建造時的設計是垂直豎立的,原設計為8層,高54.8米,它獨特的白色閃光的中世紀風格建築物,即使後來沒有傾斜,也將會是歐洲最值得注意的鍾樓之一。

但是1185年,當鍾樓興建到第4層時發現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導致鍾樓已經傾斜偏向東南方,工程因此暫停。期間的1198年,記載了鍾樓內撞鍾的存在,這標誌著鍾樓雖然傾斜,但至少懸掛了一個撞鍾,實現了它作為鍾樓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