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年,工程繼續,第一次有記載鍾樓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種措施修正傾斜,刻意將鍾樓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以便補償已經發生的重心偏離。1278年進展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不再呈直線,而是為凹形,工程再次暫停。
1292年,托馬索·皮薩諾用鉛垂線測量了鍾樓的傾斜度。
1360年,在停滯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後鍾樓向完工開始最後一個衝刺,並作了最後一次重要的修正。1372年擺放鍾的頂層完工。54米高的8層鍾樓共有7口鍾,但是由於鍾樓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而沒有撞響過。
由於斜塔傾斜得愈來愈嚴重(每年0.2毫米),預計它最終都會抵抗不了地心吸力而倒下。意大利政府為了拯救斜塔,無所不用其技,最後以鋼鐵支撐著,並且不再開放斜塔內部,並進行全麵的保護工作。經過11年的整修後,斜塔已於2001年重新對外開放,並確保未來250至300年都不會有倒塌的危機。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全國表演藝術中心。又稱海中歌劇院。它矗立在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上,緊靠著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橋的一塊小半島上,三麵環海,南端與市內植物園和政府大廈遙遙相望。建築造型新穎奇特、雄偉瑰麗,外形猶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灘上的潔白大貝殼,與周圍海上的景色渾然一體。
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始於50年代。1954年12月30日,新南威爾土州政府做出一項決定,成立一個5人委員會負責籌建歌劇院。1955年9月,新南威爾士州總理卜希爾宣布舉行一次全世界範圍的歌劇院建築設計競賽。這次競賽,收到了美國、法國、英國、西德、日本等32個國家的233位建築設計師的設計圖紙。最後選中了丹麥38歲的建築師耶耳恩·烏特鬆的設計圖紙。烏特鬆居住的丹麥農村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城堡,據說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
這城堡的奇特結構激發了烏特鬆的靈感和創意。悉尼歌劇院1959年3月破土動工,曆時14年,耗資1億多澳元,1973年10月落成揭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專程前來剪彩。
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占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上平台上。門前大台階寬90米,桃紅色花崗石鋪麵。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
整個歌劇院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麵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緊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麵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拚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休息室設在殼體開口處,配有大片玻璃牆麵,由2000多塊高4米、寬2.5米的法國製造的玻璃板鑲成,臨牆眺望,白天絢麗的悉尼灣風光一覽無遺;夜晚市內的萬家燈火,盡收眼底。
歌劇廳可容納1547名觀眾,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采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台麵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回路,由計算機控製。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了然。音樂廳裝璜華麗,有2690個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