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主義攝影
繪畫主義攝影是流行於20世紀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英國。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它大致經曆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繪畫主義攝影經曆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家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足以令攝影家更能自由發揮;但技術上的改良並非就等於藝術上的進。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隻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1857年,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餘張底片拚放而成的、具有文藝複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標誌著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告打好草圖,然後利用模特兒、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麵,並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麵的繪畫效果。隨後,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儲蓄、沉表、典雅。
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
由於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所以其曆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為“自然主義”所衝擊。盡管這樣,在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的男爵之宴、魯賓遜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著毒藥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印象派攝影
印象派攝影是從印象派繪畫中得到靈感的。19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繪畫印象派運動在法國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畫家莫奈(Monet)和雷諾阿(Renoir)為了反對繪畫的陳規陋習,力求再現那些在充滿光線的氣氛中傳達物體的視覺印象的色彩。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實踐攝影界引起了盡管是遲到的、但卻是重要的反響。
最早接受印象派觀念的實際是前麵提到的英國自然主義攝影家埃默森。埃默森當時提出的焦點攝影理論,曾認為人的視覺邊界是不明確的,中間部分清晰,邊緣部部分模糊。為了使照相機達到人類視覺再現的效果,他勸告攝影同行不必使影像都達到最清晰的程度,僅僅清晰地展現景物的部分完整細節,就能獲得更自然的效果。盡管埃默森的“有差別的調焦”引起了守舊的英國畫意攝影派的激烈反對,但出乎埃默森意料之外的是,一幅照片甚至可以將畫麵完全置於焦點之外,這一激進的觀念就成為後來的印象派理論的基礎。
1890年,後來成為英國倫敦柯達有限公司經理的喬治·戴維森(George Davison,1856~1930)在一次關於“攝影的印象派”講座中堅持認為,盡管銳度和清晰度對一些照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它們也可能完全用著。他認為決定性因素是攝影師在藝術上的觀念。為了說明他的觀點,他展出了一幅後來成為攝影史上的經典攝影作品《洋蔥田》,這幅看起來完全是“印象派”的沒有經過調焦的照片,其實是沒有通過鏡頭而是用金屬片上的針孔拍攝的。
戴維森的實踐立即引起了大量年輕的攝影師們的興趣,他們借助針孔鏡頭和特殊的柔焦鏡賦予攝影完全朦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時使用漫射濾光鏡,甚至開始戲劇性地修整負片或是直接在照片上施用畫筆以達到朦朧的效果。從總體上看,印象派攝影作品營造了一種浪漫的風格,從而與傳統的畫意攝影形成了迥然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