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攝影藝術(1)(2 / 3)

受印象派攝影影響並身體力行的攝影家主要有:英國攝影家約翰·杜利·約翰斯頓(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法國攝影家羅伯特·德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奧地利攝影家海因裏希·庫恩(Heinrich Kuehn,1866~1944)等。除此之外,印象派攝影在美國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後文提到的攝影分裂主義中的不少成員如愛德華·施泰肯、阿爾文·蘭登·科伯恩等,於1900年在倫敦舉辦了“美國畫意攝影新學派”作品展,盡管同樣是朦朧效果的畫麵,和英國人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將印象派技巧應用於風景和人像,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其作品並不僅僅限於形態與影調的優美安排。

當然,印象派攝影並不都是贏得一片喝彩的,一些評論家無情地諷刺這些“攝影模糊圖像學派”,甚至連蕭伯納這樣同情攝影的作家也承認非常不喜歡這些新的“失真的攝影師”。十幾年以年,隨著攝影觀念的迅速轉變,許多印象派攝影家也放棄了這種風格,重新探索不加控製的、“直接的”攝影的各種可能,從而也為直接攝影派的出現奠定基礎。

寫實攝影

寫實攝影的開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沙龍的畫意攝影開始遭到陰力,1902年,新一代的攝影家們對於攝影藝術的觀點,有極大的轉變,他們注意到攝影機有無比的“寫實”能力,同時對於生活也有了深刻體驗,透過攝影機忠實地描畫出人類生活情況,反對沒有生命,僅僅是“唯美的”、“為藝術而藝術”與大眾無關的“畫意主義”,提倡“為人生而藝術”、真實地,不加以布置和安排,以人類生活環境中,拍攝難得瞬間的印象,當然它必須有感人的事實。

寫實攝影,是注重“真”,對於題材,采取廣泛,不論街頭巷尾、工廠礦坑、戰場陣地、窮鄉僻壤,都可以捕捉到從來未發現過日常生活的動作或動態的感人畫麵。

寫實作品的拍攝,是利用自然的光線和背景,捕捉人們的真實表情,不事雕琢與擺布,不以暗房中的技巧來彌補缺陷和誇張特點。隻要人物有個性,有真情的流露,或掙紮努力,或痛苦歡樂,就以敏捷的手法拍攝,使人感到有坦率的熱情,強大的吸引力,這是一種自然樸實、豪邁不羈的作品。

如街道上人物的動態,和有關事物的發生,獵取一類現實生活片段的題材,也都屬於寫實生活攝影中的一個項目。雖然如此,在這範圍內可供獵取的鏡頭卻很廣泛,問題在於聘書外獵影,總帶有遇或不遇的機緣,個人對某事件觀感有別,加上眼、心、手的敏捷程度與拍攝技巧修養的深淺,都影響收獲的成果。

寫實主義攝影

不少可遇不可求的題材,隻有巧遇才有機會拍攝。縱使多人同時發現,但在某些人眼中認為不值得拍攝,而在觸覺敏銳的眼下,會將“不值得獵取”的題材,拍出很有表現力的照片。

寫實攝影,一般事前預先選定快門光圈,方不致臨時周章。必要時因題材需要,立刻改撥較高速的快門以凍結影像,或因背景線條過於雜亂而用較大光圈,利用淺景深而突出主體。但不要忘記調整配合的光圈或快門,以適應現場的光值。

有人認為寫實的作品是記錄照,這是不公平的。不錯,寫實照片是從記錄照片中蛻變而來的,但並不等於記錄照,雖然寫實攝影並不苛求畫麵的美,但也經過嚴格的選擇,上乘的作品,除了強烈的表現出和諧、刺激、富有感染力的內容外,即在前景與陪襯、光源的強弱、高低的角度,仍要顧及到適當的處理才妥帖,尤其必須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感動自己的內心的、啟發的、警惕的、同情的、感慨的,然後透過“思想”與“鏡頭”的定形,“巧妙”地處理,這才是一張上乘寫實作品,有人以寫實為標榜,粗製濫“照”,還沾沾自喜,實際上距離寫實的真諦還有一大段路程。

自然主義攝影

19世紀末,畫意攝影流派幾乎主宰著全世界的攝影沙龍和展出,但也日益顯示出它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特別是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的攝影已經以閉關自守和毫無獨創性而聞名,這就使得一些獨具個性的攝影家感到了不滿,開始了對畫意攝影的挑戰。1889年,以英國攝影家彼得·亨利埃默森(Peter Henry Emerson,1856~1936)的《自然主義攝影》一書為標誌,自然主義攝影流派提出了“回歸自然”的口號,展開了對矯揉造作的畫意攝影的直接挑戰,並且在攝影界引起了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