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攝影藝術(1)(3 / 3)

自然主義攝影提倡對自然的直接感受,也就是要求在實際的自然環境中拍攝自然景物。自然主義攝影的原則是把眼睛感受到的自然現象直接記錄下,來要求主題的真實性而不是有意的安排或設計,選擇構圖和找好視點固然很重要,但構圖應該以每處景物的內容決定,而不是要依據什麼強加的“藝術準則”,任何過於複雜的人為加工,隻會損害圖像的內在美,破壞作品價值。這本在倫敦問世的《自然主義攝影》小冊子在前三章中特別強調了作者對藝術理論的看法,並說明了每時代的藝術傑作都是對自然界的直接反映和記錄,人為地加工和影響會有損於而不是有助於藝術的表達。埃默森還同時提出了焦點攝影理論,他認為人的視覺邊界是不明確的,中間部分清晰,邊緣部分模糊。為了使照相機達到人類視覺再現的效果,他勸告攝影同行不必使影像都達到最清晰的程度,僅僅清晰地展現景物的部分完整細節,就能獲得更自然的效果。

由於他在書中直接指出畫意攝影的方式是“支離破碎式的”,對魯濱遜涉及畫意攝影的通俗讀物《攝影的畫意效果》進行強烈的抨擊,因此在攝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令許多畫意攝影流派的攝影家都感到了深深的震驚,從而在一定意義上影響了攝影流派的發展趨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曆史作用。

他的攝影理論和實踐影響了相當大一批攝影者,這些攝影者深入到英國的風景區和鄉村,拍攝了很多影響深遠的自然主義攝影作品。其中尤以英國攝影家裏德爾·沙耶(Lidell Sawyer 1856-1895)、弗蘭克·M.薩特克裏弗(Frank M.Sutcliffe,1853~1941)的成就最為引人注目,他們在“自然主義宣言”提出以前已經開始進行同畫意攝影風格不同的實踐,埃默森的觀點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念。這兩位攝影家在經營攝影社的同時,不斷地推出自然風景和風穀照片參加展出,留下了不少經典之作。

純粹派攝影

二十世紀初,攝影藝術的創作思想是活躍的。這一時期攝影發展的總體趨向是由“造型性”向“紀實性”靠攏與融合,使主宰初期攝影的“高藝術”解體,代之以“畫意攝影”的興起。但由於印象派攝影的中後期,攝影創作向“造型性”反彈和回複,又一次引起攝影界的震動和反對,發出“形式服從功能”的呼聲。

1904年,美國一位名叫哈特門的評論家對印象派過於模仿繪畫的創作手法提出嚴厲批評,他指出:攝影應該是“依靠你的照相機、你的眼睛、你的高度的鑒別能力、你的構圖修養、你要重視色彩、光與影的變化,研究線條、影調、輕重和物與物的空間關係,耐心等待到你所要拍攝對象最美的瞬間狀態的出現。”他籲請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大家囿於我上麵的觀點,也更不是不要大家像目前那樣去刻意追求藝術。剛好相反,而是希望能比現在更藝術……我深信隻有如實地攝影才能做到”。由此可見他的攝影觀的內核不是對畫意攝影的叛逆,而隻是希望攝影發揮攝影的本體特性——紀實性,充分發揮照相機、鏡頭和感光材料的獨特功能進行“純粹攝影”的創作,去獲得“比現在更藝術些”的效果。

上述新的攝影藝術理念在攝影界立刻獲得被影評家紐霍爾譽為“一生都在嚴格地研究和考察照相機、鏡頭和感光材料的基本性能”的著名攝影大師斯蒂格裏茨的響應與支持。他首先在自己於1902年建立的攝影組織“攝影分離派”裏,與中堅分子斯泰肯、伊文斯和科伯恩等人行動起來,吸收“自然主義攝影”理論中的合理部分,倡導攝影藝術應該弘揚自身的特質和性能,徹底拋棄繪畫對攝影的影響,推廣哈特門的“純粹”攝影理念,用純淨的攝影技術和手段去求得攝影自身所具有的審美效果——高度清晰的影象、豐富的明暗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細膩的紋理表現。由於他們的成就和在攝影界的地位,很快在他們周圍凝聚了一批攝影家,推動人們對攝影本體和獨特表現手段的重視、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