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攝影藝術(2)(1 / 3)

攝影史家將他們和一批持上述攝影藝術理念創作的攝影家及其作品,即在攝影藝術上刻意追求優良“攝影素質”——準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影、紋、質諸方麵,而不借助其他造型技術手段的攝影家及其作品,冠以“純粹派”之稱。

隨著時代的變化,純粹派攝影後來分成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以特寫表現物體局部,以凸現“形”與“質”為已任的“新即物主義攝影”,另一分支則向線條、簡約、歪曲和圖案化發展而成為“抽象派攝影”。

純粹派攝影的著名攝影家除文中已提及的以外,還有斯特蘭德、韋斯頓、亞當斯、坎寧安……名作有斯蒂格裏茨的《日光與陰影》(1889年)和《賽馬場》(1904年)斯特蘭德的《白色欄杆》(1916年)、伊文斯的《台階》(1903年)、斯泰肯的《摩根肖像》(1903年)和希勒的《內部》(1917年)等。

新即物主義攝影

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麵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範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1923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麵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

新即物主義的理論先驅是斯特蘭德,他對即物主義藝術特征作了如下規定:“新即物主義乃是攝影的本質,並且也是攝影的產物和界限。”他認為,攝影“對生命的表現極強,而且需要觀察正確事物的眼睛。為此,並非根據敷衍的過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須運用純淨的攝影術才行。”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先驅則是阿傑和斯泰肯。而實際創始者為上麵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對攝影依賴於繪畫,他強調攝影藝術必須依靠攝影的自身特性,認為攝影的審美價值隱藏在自身的特性裏,隻有充分發揮攝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創造出美,他說:“繪畫應該隨便由畫家去畫,隻有根據固有的特質,才能創造出可以自立的攝影,沒有任何東西是從繪畫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的功績是促使人們對攝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攝影從審美性的虛幻世界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由於過分強調了細部物質表麵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

1925年前後,由於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即物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爾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亞當斯(?~1902)等。

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藝術源於法國作家勃勒東發表於1924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他在這篇宣言中寫道:“超現實主義是人類的一種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人們可以用無論是口頭、書麵還是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這一真實過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製、又沒有任何美學和道德的成見時的思想之自由活動。”

由此可見,這一藝術流派的哲學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他們看來,人的最真實的感覺隻能在潛意識和夢幻當中。因此,人類的下意識活動、突發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世界,才是一切藝術馳騁的廣闊天地。

曼·雷(1890~1976)是一位曾參與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派藝術活動的不知疲倦的攝影技術試驗家和攝影藝術家。他曾嚐試不用照相機,而是將某些物體直接置於光源和感光材料之間,通過輪廓、陰影的透射製作成照片。後人將這種不用底片的“照片”稱為“曼·雷式照片”或“物影照片”。他還曾利用暗房加工、多次曝光等特技將一些互不關聯的影像或變形、或省略,反邏輯、超常態地錯亂組合在一起,創造一種現實與夢幻、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藝術境界”。畫麵充滿著某種象征性和暗示性,使作品內涵閃爍而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