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現實主義攝影家菲利普·霍爾斯曼曾為他的好友,西班牙著名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拍攝並出版了一本超現實主義攝影集《達利之須》,表現出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其中一幅題為《達利·阿托米卡斯》的照片,其構思受到現代物理學原子理論的啟示,“把所有的東西都據實作為半懸空狀態來描繪”,畫麵中的一切,包括達利、貓、水、畫板與椅子都像在失重環境裏那樣飄浮於空中。由此可見,超現實主義攝影是利用攝影藝術的造型特性,將攝影當作畫筆來表現作者的某種理念。
超現實主義攝影還有另一種存在形態,亨利·卡蒂埃創作的某些作品就是這樣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代表。這些作品的畫麵雖然是“紀實”的,但隻是用來物化攝影家頭腦中瞬間意識運動的藝術符號。其創作趨向於“心理自由化”和純直覺表現,通過自由聯想,自由地、隨意地、鬆散地、不受邏輯支配地進行創作,但又並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無邊際,感情的無端跳躍,怪誕形象的雜亂堆積”。用亨利·卡蒂埃-布勒鬆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時時刻刻地觀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樣,在有意識和下意識之間擺動,突然地發現並抓取那些刹那間的、自然出現的、直觀感覺的景物”,“與其說我是個攝影家,不如說我是個蝕刻家或水彩畫家……我是一束等待著時機的神經,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之中。突然拍攝,這是一種自然的快樂,是活動、時間與空間在某一時刻的集結”。
超現實主義攝影的造型手段多種多樣。如比爾·布蘭特的變形、赫伯特·巴耶的“攝影光塑”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裏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麵的表麵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隻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象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麵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至1917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1922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範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係,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溫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鬆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裏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複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
該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迪格的《紐約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則是德國的攝影家埃利克·沙樂門博士。他用小型相機在一次德法總理舉行的夜間會議結束時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由於它的生動、真實、樸實、自然,而成為該流派名垂攝影史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