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攝影藝術(2)(3 / 3)

在攝影美學上,他們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其次,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說:“(攝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不要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高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準。”

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達達派”攝影

“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彙。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

在這種藝術思潮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中也產生了“達達派”。著名攝影家哈爾斯曼創作過一幅蒙娜麗莎,她那雙豐滿的手在這裏不僅變成了青筋暴突,汗毛叢生,而且還塞滿了鈔票。真可謂荒誕無稽,不倫不類。

達達派攝影藝術家的創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術進行剪輯加工,創造某種虛幻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念。例如LM納基的勒達和天鵝,把一個美麗的希臘神話故事,處理成某種晦澀怪誕、不可捉摸的圖像與線條的組合。在畫麵中,可視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義存在,而隻是某種意念的構成元素。還有人用翦輯的手段,使尼亞加拉大瀑布湧向紐約,製造了一個荒廖的世界末日的薑閔景象。

由於達達派攝影藝術作品不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1924年以後就逐漸受到有較明確、完整的藝術豆腐和綱領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衝擊。但其影響仍可在以後出現的現代派攝影藝術中窺見。

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

他認為,“攝影是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於是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主張。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示攝影家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和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

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主觀攝影的藝術家們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藝術法則和審美標準。該派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而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製的創造性藝術。”“我們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其特點是:(1)畫麵有“具象”和“抽象”兩種不論何種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現是其最終目的。畫麵中的一切隻不過是攝影家表現自我的“載體”而已。(2)充分利用鏡頭的透視特性,把被攝體從現實中“剝離”出來,“移”到畫麵上去,——即使用鏡頭的某些光學性能,把客觀的物體加以改造,使之成為意念的“物化體”,從而在畫麵中組合成創造出自己的“世界”。而這世界往往是荒誕、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3)利用近攝手段清晰而又強烈地強化和突出表現物體的某一細部形態。(4)運用暗房技法,把被攝對象原有的豐富影調簡化,將自然、平凡的關係轉換成強烈的視覺關係。(5)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連續閃光),使被攝體從時間概念中分離出來,能動地把時間概念和空間位置加以調換。其著名的攝影家除奧特、斯坦內特以外,還有傑·施莫爾、肖·範歐坎、蘭·佩恩、莫·弗克爾特等。

攝影術語

(1)單反

單反:就是指單鏡頭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