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民間藝術(2)(1 / 3)

中國結

中國結由於年代久遠,其曆史貫穿於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沉澱使得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

據文字記載:“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於吉的範疇。“吉”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規劃,流傳至今。

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了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鬱的宗教色彩,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願望。在新婚的帖鉤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在佩玉上裝飾一個“如意結”,引申為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個“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劍柄上裝飾一個“法輪結”,有如輪黑心行,棄惡揚善之意。

在煙袋上裝飾一個“蝴蝶結”,“蝴”與“福”諧音,寓意福在眼前,福運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長輩用紅絲繩穿上百枚銅錢作為壓歲錢,以求孩子“長命百歲”,端午節用五彩絲線編製成繩,掛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稱為“長命縷”。本命年裏為了驅病除災,用紅繩紮於腰際。所有這些都是用“結”這種無聲的語言來寄寓吉祥。中國人在表達情愛方麵往往采用委婉,隱晦的形式,“結”從而義不容辭的充當了男女相思相戀的信物,將那縷縷絲繩編製成結,贈與對方,萬千情愛,綿綿思戀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詩人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詩句。一為相思,一為別情,都是借“結”來表達情意。至於結的表意價值,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動的描寫。縱觀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繩結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實用功能,並伴隨著中華民族和繁衍壯大,生活空間的拓展,生命意義的增加和社會文化體係的發展而世代相傳。

“中國結”的編製過程十分複雜費時。每個基本結均以一根繩從頭至尾編製而成,並按照結的形狀為其命名。最後再將不同的基本結加以組合,間配以飾物,便成為富含文化底蘊,表示美好祝福,形式精美華麗的工藝品。

悠久的曆史和漫長的文化沉澱使“中國結”蘊涵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結構的展示,更是一種自然靈性與人文精神的表露。因此,對傳統“中國結”工藝的繼承和發展是極有意義的。

中山裝

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是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

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當時的國民黨人以身著“中山裝”為榮,也正因為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人民便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於是中山裝成為新中國一款標誌性的服裝,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

穿著中山裝,國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個世紀的自信。然而,這種自信心的建立,其實源於一個被神化了的領袖。當有一天神化的麵紗被揭開後,中國人的信仰便開始處於一種真空狀態。改革開放後,打開的國門讓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繁華,也看到了30年被禁錮的悲哀。

在中國的服裝產業蓬勃發展、形形色色的服裝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裝卻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禮服的曆史舞台。偶爾,傳媒上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參加國際重要會議的身影,有位美籍華人穿著中山裝參加國際性頒獎典禮,等等消息。從這些有關中山裝報道的鳳毛麟角中,我們感受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山裝最後的一點執著與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脈的傳承中,其實早已有中山裝深深的烙印。

中山裝做為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禮服,它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韓國人的韓服、日本人的和服、蘇格蘭高地男子的褶襇短裙和東南亞一帶馬來民族的沙籠和峇迪,或多或少都承載著這些元素。現在世界各國大體上都以穿西裝為主,但在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時,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然而,當瓦傑帕伊穿一身潔白的印度長袍翩翩而來,小泉純一郎著一襲寬大的和服走向世界的時候,中華民族,作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號稱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明曆史,卻沒辦法擁有一件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