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民間藝術(2)(2 / 3)

很多人質疑過中華文明。然而意外的是,當中國人肆無忌憚地破壞自己的傳統文明的時候,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卻說:“你們有五千年的文化,你們現在好像覺得西方什麼都好……總有一天,你們會把西方的東西像破鞋一樣扔掉。”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人想趕英超美,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想著共產主義理想事業,卻似乎從沒有想過要找回自己的民族精魂,這種無根的漂泊狀態,表現在我們一方麵在尋尋覓覓謀求民族的強大興盛,另一方麵卻在藐視自己的傳統文明自暴自棄。這種矛盾狀態其實來源於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它最直接的後果,便注定中華民族在追求民族進步中卻失去了更多。這其中,包括丟掉了自己的“國服”——中山裝。

“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應該找到重新傳承的文化血脈。當中華民族解開曆史迷霧所製造的民族自悲情結,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視角來看待曾在中國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裝時,就會發現中山裝離我們的生活雖然有點遙遠,但其文化的密碼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人權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複興精神、它其實是喚醒集體文化記憶的最切實而有效的方式。

旗袍

旗袍是民國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遊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1)旗袍的特征

旗袍的外觀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麵裁剪等。開衩隻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滿族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刺繡精細。

(2)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3)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4)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馬褂

馬褂,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麵的對襟的短褂。因著之便於騎馬,故名。清初為一般士兵穿著,康熙時富貴之家也有穿者。以後逐漸成為一種便服。由於時代不同,用料、顏色、綴飾也有差別。乾隆時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馬褂,均用珍貴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後,政府曾把黑馬褂、藍長袍定為禮服,長袍馬褂一度流行全國。20世紀40年代後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