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常見食物的化學特征(1 / 2)

食物的構成與各國的生產特點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有關。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將食物分為主食和副食兩類。

一、主食

即通常的糧食,包括穀物和豆類,其共同特點是均為幹品。濕存水含量一般在2%以下。

1.穀物

穀物包括米、麵、玉米、高梁、小米、蕎麥等,它們的主要成分為糖質,以澱粉為多。澱粉是由葡萄糖為單元連接而成的大分子,結構上有直鏈與支鏈之分(直鏈遇碘呈藍色,支鏈則呈紅褐色)。通常大米、小麥、玉米等主要為直鏈澱粉。粳米與糯米澱粉結構略異,前者支鏈占20%,後者則幾乎全為支鏈。由於支鏈物加熱後易纏結,所以糯米飯粘性比粳米飯好。

麥類穀物含相當多的蛋白質,但缺少某些重要的氨基酸,含脂肪也較少。其脂肪酸為油酸(45%)、亞麻油酸(33%)。因此以穀物為主食時,必須補足副食,以保證蛋白質和脂肪的全麵供應。

2.豆類

豆類包括大豆、花生、芝麻、葵子及雜豆等,其化學成分較為複雜。下麵僅擇大豆和花生略作分析。

(1)大豆。大豆所含的氨基酸中除胱胺酸及甲硫胺酸較少外,其他與動物性蛋白相似,故有植物蛋白之稱。且含大量維B及多種別的維生素、較多的磷脂質(達1.5%,大部分為卵磷質及少量腦磷脂),所以其營養價值很高。其中的磷脂質呈漿狀,提取後可作食品加工的乳化劑;經精製後可作營養強壯劑、高血壓預防劑等。

(2)花生。營養價值很高,其所含蛋白質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脂肪含量也很高,還有約占1%的鉀、磷和較豐富的維B及菸堿酸。惟缺維C。此外其消化率僅次於牛肉及蛋類,優於大豆。消化時間較穀類長一些。

二、副食

副食可分肉、蔬菜及水果三類。按其來源可分為陸產與水產兩類;按宗教習慣分為葷、素兩類;有的西方國家則分為動物與植物性兩大類。

1.肉蛋

常指雞、鴨、魚及其他禽獸(家養及野生)的可食用部分,包括肌肉、結締組織、脂肪及髒器(腦、舌、心、肺、肝、脾、腎、腸、胃等)以及血、骨、筋、膠原等,以肌肉為主。

(1)肌肉。即瘦肉,其主成分為蛋白質(20%),幹物中約占80%,氨基酸甚多,且組成匹配好,因而肉成為營養之必備品。肝髒中富含維生素,特別是雞肝、牛肝中最豐富,其維A可達400毫克%~500毫克%(指100克基體所含微量成分的毫克數)。考慮到牛肝占體重1.1%,可知維生素的實際含量確實很大。由於肉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尤其以牛肉最高,豬、羊、雞稍次,所以更提高了肉的地位。肉中均含有膽固醇,以鹿肉和馬肉最低(1%),牛、豬肉亦不高(1.5%),其他較高的有鯨魚(3.91%)、兔(4.38%)和袋鼠肉(7.85%)。

(2)魚及水產品。不論是淡水或海水產品,除含高蛋白外,均以維生素多及無機微量元素高為特點。例如烏賊的肝髒含銅、鋅、鈷、鎳(其中銅占其灰分的4%)。另一特點是水產品蛋白質中的硫等非氮化合物約占30%,賦予其味道鮮美。

(3)蛋。各類禽蛋主成分均為蛋白質(約18%),其中鵪鶉蛋和鵝蛋的含量較高。蛋的食用部分為蛋清和蛋黃,二者成分不同。蛋清除水分外(占86%)幾乎全為蛋白質;蛋黃則含多種成分:脂肪18.0%,卵磷脂及其他磷脂11.0%,蛋黃磷蛋白質14.5%,蛋黃素、膽固醇、血蛋白元共5.7%,灰分1.0%,其餘為水分49.5%(pH約為6.3)。蛋含的氨基酸品種最全(18種),消化率95%以上,胃內停留時間最短。蛋的維生素甚多,維A、維B、菸堿酸、泛酸豐富(後者達3.1毫克%),微量元素也多,如鐵7毫克%,主存於蛋黃中,營養價值很高。

人體能合成許多自身構成需要的氨基酸和脂肪酸,但仍有好幾種為正常生長、發育必需的成分要由食物供給,它們被稱必需氨基酸和必要脂肪酸,而肉、魚、蛋中這兩類營養素最豐富。必需氨基酸有組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纈氨酸、亮氨酸,體內能自製的重要氨基酸有丙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穀氨酸、酪氨酸等14種。必要脂肪酸有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缺乏它們時會得皮炎、生長緩慢、水分消耗增加和生殖能力下降等病。